近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此外,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
近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两名出舱航天员费俊龙、张陆圆满完成全部既定工作任务,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太空出差日程过半,“圆梦乘组”已经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进入空间站三个月来,神舟十五号乘组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持续的载人环境维护照料,完成了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多个科学实验机柜组装测试,同时还配合完成了多次空间站货物出舱任务。
2月16日,在地面科研人员和航天员协同配合下,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成功执行首次在轨点火测试。此次点火实验以甲烷作为燃料,先后两次点火共持续约30秒,高速相机下传的实验画面清晰展现了甲烷预混火焰受扩散火焰包围的形貌。燃烧科学实验责任科学家、清华大学刘有晟副教授介绍,由于实验不受浮力的影响,外部的扩散火焰与地面相同实验结果相比,更为短而圆。“微重力提供了地面无法模拟的条件,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微重力燃烧实验能为燃烧理论和模型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此次点火成功,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燃烧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郑会龙研究员说。
空间站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为我国微重力燃烧领域取得第一批空间站实验数据。
■相关
首次获取在轨航天员皮肤三维图像
近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为未来开展航天员在轨健康检测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的研制由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团队负责,基于一种双光子吸收及荧光激发的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强三维层析能力、大成像深度等特点。近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获取了在轨状态下航天员脸部和前臂皮肤的在体双光子显微图像。成像结果显示,皮肤的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细胞层、真皮浅层等三维结构清晰可辨。团队成员凌树宽介绍,双光子显微成像的信号来源于细胞及胞外基质中具有自发荧光的物质,这些信号有助于实现对航天员细胞线粒体代谢应激反应功能探测。通过对具有自发荧光的细胞代谢产物的量化观测可以反映出航天员机体代谢功能。
我国研制成功直径10米级火箭贮箱
我国直径10米级运载火箭贮箱已研制完成,并于近期完成了项目结题。相较我国现役新一代运载火箭5米直径的贮箱结构,其直径翻了近一倍,是我国目前研制出的最大运载火箭贮箱,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10米级超大直径贮箱研制能力的国家,为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超大直径贮箱结构是重型运载火箭箭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径大小直接影响着火箭箭体直径、运载能力及规模等。相较“胖五”火箭直径5米的贮箱,重型运载火箭的贮箱要扩大到10米量级,尺寸及载荷均大幅增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重型运载火箭副主任设计师胡正根介绍,贮箱直径扩大到10米级,看似只是直径翻倍,但实际研制难度几乎挑战了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极限。该项目研制成功,是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与方案深化论证阶段的重要成果,表明我国具备研制重型运载火箭的能力。
(原标题:中国空间站首次点火实验成功)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刘苏雅 实习记者何蕊
流程编辑:u099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中国空间站首次点火实验成功》发布于2023-3-5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