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2月13日文章,原题:中美陷入破坏性的相互依存 理解当今世界复杂事件的最佳语言是什么?是经济学的、政治的?还是文化的?我认为可能是心理学的。
心理学家往往将世界分为两种人格:妄想的和抑郁的。前者的行为仿佛他们总是在玩一个零和游戏,而后者更愿意接受细微差别,但也可能会因此而悲伤。人可以是两种人格中的任何一种,民族国家也可以如此。
最近的全球性事件,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曾当选美国总统,再到俄乌冲突,也可以通过心理学角度来观察。正如行为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在其关于叙事经济学的著作中所阐述的那样,此类事件是由“某些流行和生动的叙事,而非经济学反馈或计算”所驱动的。
这种叙事可能是主观的,但影响是真实的。希勒探讨了像1920-1921年市场调整这样的事件,是如何被有关共产主义思潮、流感和种族骚乱等叙事,而不是被有缺陷的利率政策所驱动的。叙事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这种心理进而改变了世界。
当今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美中关系。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负责人、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在其最近出版的著作《意外的冲突》中,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两国日益增加的摩擦。在一个中国气球被发现飘浮在美国上空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取消了对中国的外交访问。罗奇将这一反应以及过去几年两国外交关系紧张升级的情况比作一对互相没有安全感的夫妇,发展到了互相依存的冲突阶段。罗奇写道,“储蓄短缺的美国经济缺乏某种经济自我意识”,对中国的发展目标感到焦虑。同时,“中国缺乏消费者主导的内部增长支持”,所以感受到美国关税的威胁。
他说得对,美国两党政客热衷于指责中国“偷走”工作,但建立一个基于通货膨胀而非收入增长的经济是美国自己的选择。自2000年以来,美国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了95%,甚至现在比金融危机前还高。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债,所有这些都将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中国可能会指责美国发动贸易战,但多年来它一直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且未能激发人们足够的信心去放弃储蓄,或处理杠杆过高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在房地产方面。如果按目前模式持续下去,可能未富先老。
罗奇认为,这种经济互相依存关系的问题在于,它本质上是反应式的。最轻微的事件都会被放大,有可能导致反击报复和关系进一步瓦解。在冲突的互相依存关系中没有信任,曾经稳健的关系就难以恢复,从而极易受到潜在冲突点的影响。(作者拉纳·福鲁哈尔,乔恒译)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英媒:中美陷入破坏性的相互依存》发布于2023-2-16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