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俗称“双减政策”)中,还有一条,引人注目:
“拍照搜题”今后要被禁止了!
具体文字出现在《意见》第15条:
15.强化常态运营监管。……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培训时间。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拍照搜题,多么熟悉的字眼。没用过的请举手!
反正……我用过,虽然我已经初中毕业了哈哈。
我经常装模作样地给上初中的孩子辅导数学,然而,你懂的,虽然我有初中毕业证,但很多数学题,我只能看看,翻翻白眼。
当年我上初中的时候,即便想准备个“错题本”,也往往“木有办法”,很多题目,不会就是不会了,可能一辈子都会不了。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数学老师教两到三个班,根本顾不上你;问同学……呵呵,我不会的,他们一般也只能呵呵了。
今天,我则可以理直气壮地拿起手机,对孩子说:“虽然我不会,但我有手机啊!等我整明白了,再讲给你!”
手机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
所以拍照搜题是不是该被禁止,一定会有争议的。
既然被禁止了,我就先说说弊端。
孩子如果不自觉,或者虽然自觉,但对其危害缺乏认识,“拍照搜题”的确存在惰化思维的可能。
不自觉的孩子,直接抄答案;不管理解不理解,天下作业一大抄。
更大的问题在于,“拍照搜题”出示的答案,步骤往往比较简略,你不认真思考、认真分析,很难看明白前因后果。
也就是说,即便你比较自觉,认真去看、去理解,想要“看懂”,也很困难。
拍照搜题不同于老师讲解,只给出大致步骤和最终答案,中间用到哪些定理、原理,以及为什么要用这个思路解题,说得十分简单。
一旦孩子不自觉,或者意志力不坚定,没有下“一定弄懂”的决心,可能就直接抄答案了。
如果孩子比较自觉,但对“拍照搜题”的危害性缺乏认识,也有危害。
很多题目,即便当时看懂、弄通了,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并没有真懂,或者说印象不深;过段时间之后,再次遇到同样的题目,或者同类题型稍作变化,还是做不出来。
这是大脑的运行机制决定的。出现不会的题目,大脑理解、运行的时候,需要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连接,就好比在两部电话机之间架设电线,非常困难。勉强架设上了,当时貌似理解了,没有后期的巩固、消化过程,会迅速“掉线”,重新变得不懂了。
要想彻底弄懂,需要两部电话经常通话,通话次数越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结越紧密,这方面内容的理解就越深刻,也就彻底掌握了。
相反,如果你一开始架设电线的时候很困难,速度很慢,但一直努力着,虽然费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试错”,神经元之间“连线”频繁,到可以顺利通话的时候,这道题也就彻底掌握了。
这是拍照搜题最大的弊端——容易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懂了”,把“完成题目”当成了“掌握题目”,从而产生表面上的自我满足。
一旦遇到考试,才发现,“啥也不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一个自觉的孩子,并且懂得了这个弊端,那么,“拍照搜题”反倒有助于他的进步。
自觉的孩子,在面临难题的时候,往往已经尝试了多种办法,但都没有奏效。这时候,他和成功之间,可能只隔了一张窗户纸,“拍照搜题”只是把它捅破了而已。
这样一来,自然就消除了“表面懂了、实则不懂”的弊端。
说到底,“拍照搜题”只是一个工具。好比菜刀,可以用来做菜,也可以用来杀人,本身没有好坏;好的是人,坏的也是人。
孩子如果有较强的自控力,“拍照搜题”就是个得力工具;如果缺乏自控力,就成了成功路上的陷阱。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少年读史记故事》等图书26册。
壹点号高了高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拍照搜题”为何被禁止?它真的会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发布于2021-8-3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