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个人照(摄影:核视觉团队)。“艺术家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在一个创作的状态,或者在一个思考的状态里,住在北京、上海就‘惨’了,天天有人请你去开幕、去饭局、去宴会。”编舞家、视觉艺术家沈伟笑说。为了避开熟人,沈伟孤身一人,干脆躲进海南陵水的一个小镇,闭关创作了5个月。他在这儿不识一人,也看不到人,抬眼望去就是大海,只有古琴、绘画、书籍相伴。
艰辛的创作来自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邀请。闭关5个月后,沈伟潜心打磨的浸入式艺术现场《融》,6月11日将在上海的全新艺术地标——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举行全球首演。
《融》海报。《融》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这个项目也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全新艺术品牌ARTRA “自定艺”的重磅项目,同时作为西岸文化艺术季2021梦中心特别单元首演。
发布会现场合影届时,沈伟将牵手《舞蹈风暴》的明星舞者以及广东现代舞团、谢欣舞蹈剧场的37位舞者,呈现一场融舞蹈与绘画、摄影、文字、装置、影像、声音于一炉的浸入式艺术现场。这将是沈伟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呈现其跨界艺术作品,也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作品《画卷》后其首次起用全国内演员阵容。《融》计划展演6月11日至6月20日。每场观摩时长约1小时,共计进行10场。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看不懂也无所谓,我保证好看、好听、好玩”浸入式艺术现场《融》的创意来源于沈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潜心研究。
《融》可以说是为“西岸·穹顶”量身定制的。这里原先是一个荒草丛生的废弃空间,沈伟从中看到可能性,并在此空间的基础上重新出炉设计方案,前后修改的方案多达10个。
根据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圆形结构的特质,沈伟从《易经》中汲取营养创作,让《融》坐落其中。俯瞰下来,《融》外圆内方:圆代表乾,方代表坤,乾为天,坤为地,泛指天地,其中64个展位,代表64卦,象征万物。
观众的观演路线分为展览、影像、表演三个环节,由外圆至内方逐步拓展、逐步递进:37位舞者各自起舞,数百位观众穿行其间,近距离观摩他们跳舞,现场将放置上百个亚克力全透明立方体,每场演出会准备10加仑的颜料……走进《融》的现场,你仿佛步入了一个大场面的“艺术奇观”,人与万物在艺术的天地中互合为一。10场展演,每一场都不可复制。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从内容到形式,《融》都非常抽象,沈伟认为,观众无需担心是不是能看懂,“你看懂了,你理解的内容就更多,你看不懂也无所谓,我至少保证它好看、好听、好玩,让你很过瘾!”因为疫情,跟随沈伟多年的制作团队被“困”在纽约和巴黎,沈伟必须重新搭建团队,起用中国班底。
制作团队都是新面孔,需要磨合,沈伟在创作之余,还有制作的压力,“非常辛苦,我想着就头疼!因为需要布局的地方太多了。”这样一个全新的项目,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着手,胆量上是一种考验,而沈伟也在突破自我,尝试一个他从没做过的东西,他得一边尝试,一边带团队。
所有的构思和创作都在海南陵水的一个小镇进行。沈伟在这儿不识一人,也看不到人,抬眼望去就是大海,想买菜做饭,得打车出门。他带了几箱书,有《周易》《论语》和“四书五经”,他还自备了古琴和画画工具,一边看书一边研究,累了便画一会画、弹一会琴,去海边散散步,5个月就这么过完了。沈伟习惯了闭关创作,去年一人在巴黎待了9个月,并不觉得这是“苦行僧”似的生活。
早在2011年,沈伟就在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5500平方米的大厅做过一个浸入式艺术现场《分与合》,与10年后的《融》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时候就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分与合》带回来?沈伟说,再等一等吧。时至今日,他觉得时机成熟了。
《融》堪称《分与合》的升级版,“《融》里面包含了我这些年掌握到的创作经验,以及学习到的中国文化和智慧,但呈现方式更具创新意识,非常前卫,非常抽象。所以我一度担心,带这个作品回来会不会太早,会不会太冒险。”但落地上海,他觉得挺合适,“我很相信现在上海的包容能力和接受能力。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上海观众对未来艺术、对新兴现象有一种饱满的好奇心。”
早在1990年代,沈伟就开始探讨“跨界与多媒体”,《融》正是他在这个方向深度耕耘、关照未来的结果。
“艺术家需要引领世界做最前卫的作品。没有艺术家去做这样的实验,我们就没有未来,我们就老是跟着别人后面走、跟在别人后面做。未来是不存在的,未来需要自己去建立。”沈伟希望,带动中国观众对创新的认识、对未来的认识,刮起一股创新的风暴。
朱凤伟“谢欣说她去‘偷’,我就去‘盗’吧!”“我们想看看沈伟老师是这么编舞的,也想看看他是怎么和演员排练的,谢欣说她去‘偷’,我就去‘盗’吧!”作为37位舞者里的其中一位,朱凤伟笑说。
和制作团队一样,《融》的演员团队也都来自中国,既有谢欣、朱凤伟、郝若琦、华宵一等因《舞蹈风暴》破圈的明星舞者,也有来自谢欣舞蹈剧场、广东现代舞团的现代舞者。
不少舞者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渊源:朱凤伟曾在艺术节委约杨丽萍创作的《春之祭》中担任主演;苏海陆和王念慈曾出演艺术节参演剧目《东坡海南》;郝若琦曾在艺术节演绎战铁骨铮铮的《花木兰》;郑杰是舞者更是创作者,曾在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中凭《寂静之上》大放异彩,《舞蹈风暴》“超模”舞者胡菁和张渊博也曾参演其中。
作为《舞蹈风暴》第二季的冠军,谢欣第一时间收到了沈伟的邀约。同时,她申请谢欣舞蹈剧场全团入驻,一共五男五女加盟,“我希望给舞者们一次终身获益的经历,和很有智慧的人一起工作,可以带来长时间的营养。”舞团整装待发,把所有演出都延后了,“既然要参与,就要以最专业的状态来配合。”
沈伟的大名贯穿了谢欣的学生时代和舞者时代。后来,他们在《舞蹈风暴》相遇,谢欣是台下披襟斩棘的舞者,沈伟是台上的见证官,“我会觉得有人懂得,他的评价给了我很多能量。”
谢欣“沈老师的作品带给我一种强烈的仪式感、一种有凝聚力的美感,从舞美、服装、装置到舞者的一呼一吸、一频一动,都是画面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美学概念是一体的,非常开阔,这样的编舞家很难得!”“即使用外国的舞者,即使在外国的舞台上,他仍然有根,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国外那么多年,他反而明白,作为一名中国人,东方的审美和气质,是他带给世界最独特的东西。”谢欣说。“我们要将沈老师的东西装进自己的身体里。”和朱凤伟交流即将到来的训练时,两人分别用上了“偷”和“盗”,“我们不想浅尝辄止,而是想置身其中,有更大的品尝,品尝完后能将滋味留在感知里,不要让它流走了。”
朱凤伟是杨丽萍舞剧的御用男主角,也是《舞蹈风暴》第一季八强舞者。刚参加节目,得知沈伟是台上的见证官,他当即开了一句玩笑:我要征服他,我要让他为我推杆。沈伟的到来甚至让他放松了心情,“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形式化的选秀节目,而是一个有品位的专业节目。”
参加节目时,二人私下也有过交流。沈伟曾提出,《天梯》在国内演出时,朱凤伟能加盟,没想到《融》先开花结果。为了接下来的排练,朱凤伟同样把所有演出都推了。
“沈老师的作品里有中国文化、有中国元素,但并不是‘土特产’。他是站在世界的角度,而不只是站在中国的角度讲山水、讲水墨、讲京剧,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距离很近,不会觉得很陌生。”朱凤伟说。
那么,同样是大编舞家,怎么看杨丽萍和沈伟?“杨老师的作品就像抽象画,有很多留白,对舞者的不限动作、不限调度,舞者可以随性发挥。沈老师的作品就像速写,干净、极简、严丝合缝,他会把概念细化到肩膀上,告诉我肩膀没有留够、胯没有到位。”
沈伟5月中旬到演出前,沈伟都会扎根上海,带领演员团队展开一个多月的训练。“舞者的训练方式和风格不一样,一下子要让他们掌握很多新的信息,时间有点短。”虽然舞者们的功底都很扎实,沈伟仍然有他的担忧,“这个项目要求舞者完全吃透,才能真正表达出来动作的质感,而不是照葫芦画瓢出外在的形。这种表现形式也非常挑战舞者的艺术性和专注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海南闭关创作5个月,沈伟的《融》是怎样一个“艺术奇观”》发布于2021-5-23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