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让孩子成为孩子,允许你的孩子慢下来。
01
4年前,网上流传一个“天才少女”的神话。
2016年高考季,9岁小女孩张易文和父亲一起出现在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的考场外。
当时还不足1.3米的张易文在人群中显得突兀又新奇,由此引发巨大关注。
“才9岁就参加高考,简直就是个神童!”
一时间,消息不胫而走,张易文成了网络红人。
父亲张民弢面对镜头不无得意地说,女儿只上过一年幼儿园,除此之外没接受过任何义务教育。
他透露,女儿一直在家中的私塾上学,5年就拿到了高中毕业学历证明,可以参加高考。
可惜的是,由于平时只学国学,没有任何数理化基础,那一年,张易文落榜了,只考了172分。
不死心的父亲又在2017年2月,花钱给女儿报了一个高考冲刺班。
4个月后,10岁的张易文以352分的成绩,考上了一个三年制的大专。
而这,仅仅是张易文噩梦的开端。
在学校,因为跟同学年龄相差太大,她根本无法融入集体,由于个子矮,在食堂打饭都需要踮着脚。
“她很低调,不惹事,希望别人不要看到她,希望周围的人感受不到她的存在。”
老师如是说。
沉默背后,是一份自卑和恐惧。
张易文在学校的成绩也并不出众,由于基础薄弱,专升本都很吃力。
毕业后,因为学校太差,年龄又太小,没有单位愿意接收她,只能回父亲的私塾当助教。
而前不久相关部门表示,张民弢所办的私塾早就被取消了办学资格,属于非法办学。
貌似是一个传奇的开端,最终以闹剧收场,他父母想要缔造的“神童”梦,就此破灭。
回想起当父亲在媒体前发表的豪言壮语:
“我计划让她20岁博士毕业,然后搞科研,进入上流社会。”
不由得唏嘘。
如今的张易文,恐怕再很难走上父亲口中的“人生巅峰”,并且随着价值观的成熟,她开始对父母有意疏远和反叛。
对于张易文来说,被父母一步步操控与加速的人生,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拿回来。
02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曾经的神童林妙可。
和张易文一样,林妙可也是在9岁在那年走进大众视野的。
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首《歌唱祖国》歌曲响起,穿着红裙扎着马尾的林妙可站在舞台中心,瞬间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当时似乎是站在命运巅峰的她,后来的人生却一路滑坡。
先是出现奥运会“假唱”丑闻、后有“逃课”参演电视剧,还被曝深陷潜规则风波。
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被粗暴地拉入成人世界,承受这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复杂。
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考场外,记者采访林妙可。
镜头中,这位10多岁的少女摇头晃脑眼珠乱转,举手投足都是不符合年龄的成熟。
“在该像孩子的时候像大人,在该像大人的时候,又像孩子。”
这句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再后来,她相继被曝出无缘北影,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
回看林妙可的人生,是一个被催熟的人生。
这个9岁就登上奥运会舞台,10岁出演《红楼梦》,12岁上春晚,片约不断的小童星,人生之路高开低走,与父母的急功近利不无关系。
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写到: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很快就会腐烂。”
再好的天赋,如果没有过硬的文化功底,没有脚踏实地的钻研,最终像美丽的肥皂泡轻轻一戳就破。
长在地里的树苗,若不把根基扎进大地,又如何经受人生的风雨。
提前透支的人生,最终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还。
03
梁晓声在《忐忑的中国人》里写:
“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集体陷入了一个焦虑、忐忑的年代。”
焦虑的根源,来源于随处可见的别人的成功,来自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
早年有一篇65岁上海退休教授的《牛蛙之殇》在朋友圈疯传。
教授一家,是优秀的一家。
女儿是公务员,女婿是一名海归。
所以他们的孩子必须优秀。
当时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考不上,就是青蛙。
为了打赢这场“牛蛙之战”,家里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被母亲催促着频繁出入各种培训机构。
妈妈对孩子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都有不同的考核。
文中最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孩子借口肚子痛不想上培训班,让老师给外公打电话。
老人带着外孙在外面吃了个冰棍,孩子问他:
“外公,我什么时候能玩啊?”
“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那到时候你就有时间陪我玩了?”
“那时候外公就不在了。”
一开始还心存希望的孩子霎时就低下了头:
“那我一个人玩儿还有什么意思?”
当时看到这里,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三岁的孩子,本是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却被大人硬生生贴上各种量化指标,每天奔波在补习班的路上。
可能早早地就忘记了抬头看看星空和月色,低头嗅嗅花朵的芬芳。
而这个被“加速”的孩子,在长期的压力中患上了抽动症,最终无缘四大名校。
经历了这一切的教授最终领悟:
家学,是用来营造环境,而不是环“竞”。
童年之所以可贵,并非是在这个时间学会最好的东西,而是让最好的东西能延长时间。
我们做家长的,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
但太多焦虑的家长,带着孩子“违规”抢跑,急着把孩子塞进各种辅导班。
他们来不及等孩子慢慢长大。
白落梅说:“万物皆有自己的宿命”,每个孩子,也都有他自己的节奏。
与其不停催促他向前,不如帮他一起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就像教授说的那样:
“家长的职责理应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去做三四月的事,等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
04
曾看过一个父亲说的话,我很喜欢:
“孩子,是在我们死后要比我们活得更长久的人,我们给了他生命,就该给予他过什么样生活的自由。”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打着“赢在起跑线”的名义去加速他的人生,不是挥着鞭子在身后催促他努力赶超。
而是让他不断尝试,在自己的节奏中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让孩子成为孩子。
不把你的愿望、焦虑、面子,投射在他的身上,允许他在自己的时区自由的行走或奔跑。
允许你的孩子慢下来。
就像《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的那样: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慢慢来。
“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慢慢长大的小孩。”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13岁天才少女大学毕业即失业:毁掉一个孩子,就让她快点长大》发布于2020-9-13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