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原标题:海南周刊 |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文\本刊特约撰稿 杨江波

编者按

11月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开幕,让小镇经济、小镇文旅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海南有哪些有特点的小镇,它们有着怎样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底蕴、风貌风俗,本期海南周刊封面聚焦小镇大巧,敬请关注!

古时的海南孤悬海外、人烟稀少,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自汉代起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镇墟逐渐兴起。古镇石板铺就的街道走着南来北往的行人,集市上生意人的吆喝声不绝如缕,静静伫立的老建筑见证日升月落……如今,当我们走进海南的各类古镇,仿佛打开了一本本厚重的书,慢慢翻阅,方觉文明延绵、古今一脉。

A

汉代置郡设县 海南岛一批镇墟始兴

海南现存最早的一部编纂完备的地方志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始以其地置珠崖、儋耳二郡”,珠崖郡治在琼山东谭都,儋耳郡治在儋县义伦。

明正德《琼台志》援引西汉《茂陵书》的说法称,珠崖、儋耳领五县,包括“玳瑁、紫贝、苟中、至来、九龙”,又援引西汉《贾捐之传》的说法称,当时海南不止五县,二郡“合十六县”。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三亚红沙古镇(现为吉阳区红沙社区)。

汉朝在海南建郡设县,必然会考虑到人口、交通等因素,人口较多、交通便利之地成为郡治或县治。从史料记载来看,“二郡”及其下辖诸县的治所应是海南最早兴建的一批镇墟,这对后来海南城镇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三亚崖城古镇。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上述“五县”中,玳瑁县县治在今海口市琼山区南部;紫贝县县治位于紫贝岭下,发展成了今天的文昌市文城镇;苟中县县治在那舍都,如今为澄迈县金江镇;至来县县治即后来的昌化古城(今昌江县昌化镇);九龙县县治所在地,后来发展成了感恩古城(今东方市感城镇)。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昌江昌化镇。

珠崖郡郡治所在地至今仍有争议,先后出现了“龙塘说”“遵谭说”和“旧州说”,不论哪种说法为正解,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历史上处于南渡江下游传统农耕区的这三个地方都较早形成了镇墟。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定安定城镇的石板路。李幸璜 摄

汉代时海南岛人烟稀少,《贾捐之传》中称那时的海南“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移民和本地人口增多,海南沿海地区人口开始变得稠密,乐城、老城、铺前等一批镇墟逐渐兴盛。

B

区域中心镇 跨越千年文脉绵长

儋州中和镇,古称高坡、宜伦,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中称该镇“唐为儋州治。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曰宜伦,仍为州治。熙宁中为昌化军治,绍兴中又为南宁军治。元因之。”

由此可见,早在唐宋时期,中和已是儋州地区的政治中心,随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和一直是儋州治所,这一状况前后持续了1000多年。苏轼谪居儋州期间曾于上元夜与当地书生出去逛街,并在《书上元夜游》中描绘了中和镇夜间的风貌:“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和已较为繁荣。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儋州中和镇武定门。李幸璜 摄

中和镇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朝,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中和筑基建城,分别于东南西北方位设德化、柔远、镇海、武定共四座城门,其上各建敌楼,外筑月城,沿城浚壕。如今,该镇仍有保存完好的武定门。

历史上因成为区域政治中心兴起的还有澄迈的老城镇。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朝廷置澄迈县,经过一番考量选定澄江坡为县治所,澄江坡就是如今的老城镇。老城背靠琼州海峡,且处于海府地区至海南岛西部的驿道上,本就交通便利,成为治所后商贸业、手工业很快发展起来。

不过,正是因为临海,历史上老城地区常遭海寇袭扰,百姓苦不堪言。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澄迈县令决定将县治迁至位于南渡江边的金江。4年后,金江取代澄江坡成为澄迈的县城,澄江坡后来也改名为“老城”。

“老城”之名昭示着这个古镇的过去,而时至今日,这里早已建起了省一级的经济开发区,写字楼林立,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老城俨然已发展成一座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新兴之城”。

C

沿海港口镇 帆樯如林商贾往来

海南岛四面环海,古时人们登岛、离岛需乘船,出海捕鱼也需乘船,港口和码头聚人气、汇物流,有发展成为镇墟的独特优势。

文昌市铺前镇,位于海南岛东北角,铺前港是深水良港。明正德《琼台志》记载:“铺前港,在文昌县北一百五十里迈犊都……为商舟航集处。” 《大明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铺前港,商帆海舶多集于此。”由此可见,在明代铺前港已是商船聚集之地。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文昌铺前镇骑楼老街。李幸璜 摄

清康熙《文昌县志》记载:“铺前港为郡咽喉,清澜港为县门户,俱系险要。”因大量商船在港口进出,清代铺前已形成贸易集市。见惯了舟来船往,铺前人很早就以开放的心态走向海洋、走向世界,成为海南华侨中较早下南洋的一个群体。到18世纪末,铺前已有商船直航东南亚各国,成为海南岛内与海口港不相上下的重要港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下南洋的铺前人衣锦还乡,争先恐后在镇上建起了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他们或置业,或投资做生意,促进了铺前的繁荣。“东走西走,不如铺前和海口。”曾流传于琼北民间的这句话,足见当时铺前在海南人心中的地位。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文昌东郊镇。

如今,铺前镇仍保留了许多骑楼建筑,这里的南洋文化、渔业文化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尤其是2019年海文大桥正式通车后,许多海口人周末自驾去铺前逛老街、吃糟粕醋、赶海,让这个古镇变得热闹起来。

因港口而兴的还有琼海市潭门镇。据史料记载,清代初期,潭门集市逐渐形成,刚开始集市因临近九吉坡而得名“九吉市”,后改称“潭门市”。清宣统《乐会县志》记载:“博鳌港北二十里有赤石,三十里有潭门港……两县海船均是处停泊。”也就是说,当时周边两个县的船舶都在潭门港停泊。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三亚崖州区老街。

千百年来,潭门渔民敢拼敢闯,凭借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耕海牧渔,不仅获得了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还创造了更路簿等弥足珍贵的海洋文化遗产。如今的潭门镇,休闲渔业发展蒸蒸日上,渔民们“造大船、闯深海”的干劲更胜从前。

D

内陆手工业镇 特色货品声名远播

海南制糖业历史悠久,曾长时间兴盛不衰。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唐代时海南土糖已成为贡品。海南盛产甘蔗,古时岛内不少地方有以甘蔗为生产原料的糖寮,其中琼北万铺的传统手工制糖最为出名,以前琼北地区流传过关于手工业产品的民谣:“龙塘的缸,十字路的铁,万铺的糖寮,定安的布……”

据民国《海南岛志》记载,至民国时期海南制糖仍“概用旧法,无用机器者”,当时海南土糖的出产量较大,经琼海关输出的土糖就超过十一万担,价值超过七十万两白银。

万铺,即美万铺,也就是今天的海口市遵谭镇。“美万铺”之名是怎么来的?据说,古时当地有一棵榕树,榕树下有一个油铺,生意不错,后来越来越多的油铺、糖铺在此营业,此地形成了集墟,榕树在当地方言中被称为 “美万”,“美万铺”之名由此得来。

据清代初期的《赋役全书》记载,明万历末期遵谭地区土糖的课税将近二百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明代中晚期遵谭地区制糖业的发达。

如今,遵谭的制糖业早已风光不再,但当地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法制糖技艺薪火未灭。每年春节前,在遵谭镇龙湾村等地,仍有老手艺人在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红糖。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琼海博鳌镇乐城村的古井。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琼海市塔洋镇,因广袤的田洋和聚奎塔得名,不过在元代时这里被称为“端赵都”。民国《会同县志》记载,元至正年间朝廷辟端赵都为会同(今琼海市)县治,建县署于端赵都端山。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琼海塔洋镇中心学校,一名教师在教学生琼剧表演。 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历史上,塔洋的手工业非常发达,门类很多,编织竹器、烧窑、制作香烛、木工等都很有传统。其中,手工制作蜡烛这一行当曾在塔洋存在了数百年,鼎盛时期,当地一些村庄家家户户有蜡烛作坊,塔洋产的蜡烛畅销全岛。竹器方面,塔洋镇看菜村村民编织的竹笠因工艺精细、经久耐戴而闻名。塔洋的烧窑技艺过去也非常出名,其中“礼陶砖瓦”被视为琼海的十大特产之一,不过这一技艺如今已基本失传。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

琼海嘉积镇溪仔古街。颜振胜作

目前,塔洋是琼海的农业重镇,长年瓜果飘香,旅游资源也较丰富。市民游客去该镇逛逛古邑小巷,到琼剧园听一段戏,再去采摘园或农场品一品时蔬鲜果,定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这里独特的古县治文化、琼剧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化。

文内绘画除署名外均由王家儒作

乡土八所

文\卞王玉珏

“生于斯,长于斯。”一条约2公里长的解放路向海边延伸,学校、商店、市场、书店、电影院等沿街而建,楼层不高,车辆稀少。这些,是儿时滨海小镇八所留给我的最深印象。

八所依海而建,孩童时代,好玩的天性让我的足迹遍布整个镇墟。港口、铁路、盐田、渔市……一切都与汹涌的大海有关。夜晚,我经常凭栏远眺,着迷于鱼鳞洲山顶上的航标灯,沉醉于舟楫往来、海鸥翔空的滨海风光。长大后,我渐渐知道了,是先有八所村,然后才有八所镇的。据《东方县志》记载:“八所村原名石栏村。相传,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马伏波部队在这里设立第八个军营防所,故把石栏村改为八所村。1959年9月,东方县人民政府驻地从叉河迁到八所后,八所镇墟开始按规划建设。”

我生活的小镇很年轻,却流淌着悠悠古韵。已在八所传唱千年的军话民歌,起源于古代戍边将士,至今仍保留着古朴之风。小时候,我是听着它悠扬的曲调慢慢长大的。音乐家雪野深入研究后认为,军话民歌具有汉乐府曲调风格,是由汉乐府演变而来的,它曾一度在汉代军营中流传。

靠海吃海是朴素的生存智慧。在我印象中,八所人尤其爱吃腌制的海鱼。每年渔季,在八所渔港周边,随处可见晾晒在房顶上或院子里的鱼干。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把刚捕捞上岸的鱼腌制成一种俗称“鱼粽”的酶香鱼。每到饭点,没有鱼干或鱼粽下饭,他们总觉得没有胃口,食欲大打折扣。

镇墟上的各类特色小吃,也令八所人牵肠挂肚。儿时的我,最喜欢缠着父亲带我到解放路上买小吃。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在东红旅社旁边的一家茶店里,父亲用二两粮票三角钱,给我买了两个大饼和一壶红茶。我学着大人的模样,往红茶里放白糖,一口茶就一小块酥脆的烧饼,慢慢品尝,那味道至今难忘。从八所第一农贸市场到八所电影院的街边有许多小吃摊,那里的虾粿、白粿、椰子粿、煎堆等很受欢迎。不仅生活在八所的人爱吃,常年在外的八所人回来,也要到这里尝尝家乡的味道。

八所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小镇。从古代的驻军,到现当代的产业工人,以及如今的“候鸟”人群,这片土地一直在敞开怀抱接纳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

如今的八所不再只有一条街道,经过多年的建设,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现代化海南岛西南部中心城市雏形初现。万达广场、东方大剧院等商业综合体和文化设施已成为八所的新地标。每个周末,东方大剧院都有文艺节目演出,古老与现代曲目交替上演,勾勒出这个滨海小镇的古韵新风。(杨江波)

来源:海南日报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一脉古镇 半部琼史》发布于2022-11-15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