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

伊莎白·柯鲁克女士

于2023年8月20日0时59分

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在中国的百余年中

她见证了开国大典

记录下中国诸多变化

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

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女,加拿大籍,1915年12月15日出生于中国四川成都,抗日战争初期在四川投入乡村建设运动,后前往英国,与丈夫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英国籍,1910-2000年)结婚,并参加国际反法西斯战争,1943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47年以国际观察员身份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观察记录中国土地改革过程。1948年应中国共产党邀请,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中央外事学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伊莎白同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躬耕教育七十余载,参与编写我国第一套大学英语教程,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教师发展等方面,做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奋力拓展北外特色、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之道。伊莎白同志求真务实,治学严谨,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作为一名具有共产主义情怀的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撰写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兴隆场》等著作,忠实考察与记录了中国革命与建设,向世界展示真实生动的中国。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伊莎白同志在中国生活工作九十余载,为北外和新中国英语教育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与智慧,她亲历并见证了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中外民间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伊莎白同志“终身荣誉教授”称号。2016年和2018年,中国政府先后授予她“十大功勋外教”及“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伊莎白同志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亲自颁发的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她一生关注中国农村发展

1938年,在加拿大求学的伊莎白青春正好,但她选择回到她的出生地中国成都。小时候跟父母在中国的经历,让伊莎白对中国的农村产生了兴趣。父母一开始让她继承教育事业,劝她从事幼教,攻读儿童心理学。但伊莎白自己想研究“人”,辅修了人类学。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1938年伊莎白回中国后的第一件事,不是跟着父母搞教育,而是去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那时,村里的藏族老百姓很多事都靠牦牛,伊莎白发现村民们用手捻的办法,把牦牛的毛纺成线,效率特别低,她就特意从成都背了个纺车送到村里。

几年前她回到过这个地方,那时沿着大渡河一路都是平坦的马路,大渡河上,桥替代了铁索,伊莎白当时还兴奋大喊:“停一下,我要走那个桥过去!”

1942年,伊莎白和大卫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并在英国结婚。1947年,夫妻二人再次回到中国,在冀南太行山区十里店村庄考察,记录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当地土改的全过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两本著作相继在中国和美国出版。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100余年翻天覆地

她是共和国的见证者

1921年,6岁的伊莎白从加拿大回到她的出生地成都。从那时算起,伊莎白随家人回到中国已经100多年了。以前伊莎白还在农村教村民们识字,现在在中国,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义务教育,人们都能去上学。

2019年,伊莎白获颁“友谊勋章”。颁授词写道:伊莎白 · 柯鲁克,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交流、促进中国与加拿大民间友好作出杰出贡献。

在202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时年106岁的伊莎白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还想有更多的交流,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儿子继承起父母关注教育的志向

一辈子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在母亲的影响下,拥有英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的柯马凯早已把中国当作自己的家乡。20世纪90年代,他创办面向来华外国人员子女的北京京西学校,这里的毕业生像种子一样把中国文化播往世界各地。2004年,柯马凯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上观新闻

△资料视频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伊莎白骑在马背上(资料照片)

一个世纪前,柯马凯的先辈踏上中国土地,他的父母,以英国共产党党员和国际友人的身份参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的家族见证了古老东方国家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历程。在北京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后,1988年柯马凯回到中国,在北京定居后便再没有离开。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上观新闻

△资料视频

半个多世纪过去,从小生活的家属大院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一些当年的街坊邻居都还在。退休前,他们多是学校教师,同伊莎白一家相熟,而且并不把他们当外人看待:“都是为革命作贡献。”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上观新闻

△资料视频

柯马凯的幼儿园是在院里上的。如今,这里至少住着三位他上幼儿园时的阿姨。小时候,阿姨们管柯马凯叫“迈克尔”。有一次,柯马凯到上海参加会议,被一位阿姨的女儿认出,她正在上海一所招收外籍人子女的国际学校里教书。

一种集体生活方式已经远去。20世纪50年代,单位实行供给制,一天三顿都吃食堂,衣服都不用自己买,理发店、洗衣房、澡堂、食堂、锅炉房都在一处。柯马凯家楼下曾是一片麦地,从窗户望下去金灿灿一片。他笑说:“那时候,老区来的人爱劳动!”

最早时,柯马凯一家住在筒子楼里,共有三层,每层有一个大走廊,并排有十几间房。“早晨六七点就得起床,拿着脸盆缸子牙膏牙刷赶紧去抢位子,水槽只有一个龙头,没有热水,要热水得到锅炉房去打。”

走在校园里,柯马凯饶有兴致地讲述了童年生活在此的种种细节:“你看那塔楼下面原来是个大礼堂。”“那片,原来都是筒子楼。”“这边是公厕,那边是澡堂。”

“作为70岁的人,我免不了有些怀旧。”路过健身场时,柯马凯回忆起这里原来每周六会放露天电影,在二楼窗户摆一个放映机,用两根杆子撑起幕布,再用绳子绑好,大家从家里搬来小凳子排排坐,成为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年轻时,柯马凯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因为长相被一些中国大人逗过趣儿:“英国佬,不吃枣,吃枣不吐核,放屁打嘟噜”。但他并不在意:“小孩子们,难免开开玩笑。”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20世纪60年代,伊莎白带着孩子们去爬长城,中间是柯马凯(采访对象 供图)

柯马凯对中国人的亲密感,部分来自他从小所受的父母的影响。在儿时的记忆中,课堂上的父母始终精力十足,他们和同学亲密无间。“我父亲愿意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一直吃学生食堂,边吃边和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那是一个合作大于竞争的年代。”柯马凯记得,那时,母亲经常鼓励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带动学习差的学生,她还常把需要帮助的学生请到家中答疑解惑。

“我小学放学回家就在里屋做作业,我爸妈就在客厅帮学生补课。”多年以后,有一次,柯马凯去政府办事,经办人员正是伊莎白当年的一位学生,他一眼认出:“这不是迈克尔嘛!我是看着你长大的!”

伊莎白夫妇当年的很多学生,有人进入外交部,至今依旧活跃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他们年轻时,也曾在柯马凯家客厅的餐桌上补习过作业。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上观新闻

△资料视频

虽然作为创始人的他正一步步退居幕后,但对外交流的工作一直没停下。“国际友谊是挺重要的工作,现在有些西方国家恶毒攻击中国,我觉得中国更要广交朋友。”

1988年,伊莎白的好友,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去世;2000年,伊莎白的丈夫,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戴维·柯鲁克去世;2005年,好友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去世……

当第一批“白求恩”远去,会有新的“白求恩”出现吗?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柯马凯家的全家福,摄于20世纪80年代(采访对象 供图)

柯马凯继承起父母关注教育的志向。改革开放后,来北京工作的外国人数量增加,很多都是短期逗留,亟须能满足他们子女教育需求的国际学校。1994年,柯马凯和几位朋友联合创办的北京京西学校开学,这是一所专门面向外国人子女的国际学校。

谈及学校的培养目标,柯马凯反复强调:“我希望京西出来的学生,无论待了1年还是10年,一辈子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欣赏中国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新文化。”

如何让外国人真正了解、认同中国?柯马凯说得直接:“我倒觉得不如跑到街道办事处,跟几位大妈在那聊聊,你们社区的年轻人都干什么?老人怎么办?残疾人怎么领补助?社区治安怎么搞?戴红袖章的人是干啥的?中国社会是很有趣的。”

“人的感情不是靠啃书本啃出来,是靠跟活人打交道建立起来的。”柯马凯曾经带着20多个美国学生转过积水潭医院附近的居民区,基本上见不到一个游客,90%以上都是在当地生活工作的街坊。“北京居民可爱聊天了,特别友好,我带美国学生到居委会里头或者街道办事处去,都乐意聊。”

这种沉浸式的观察方式来自他的父母。20世纪40年代,伊莎白在农村做调研时,与农民同吃同住,还经常端着饭碗蹲在地上和农民一起吃饭。面对贫穷落后的中国,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不仅没有歧视,反而和质朴的中国人民打成一片。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

△在河北西部山区的十里店村,伊莎白与当地村民交谈(资料照片)

“authentic experience”(真实的体验)无疑感染了柯马凯。虽然在城里长大,柯马凯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年,他都会带着京西学校的孩子们前往北京郊区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这是学校课程里的一部分。

他把几十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分到不同的人家里,老百姓给外国孩子包饺子吃,孩子们坐在家里,感受到的完全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家庭生活。“孩子们会好奇,那屋住的是谁?这屋又是谁?爷爷奶奶住在哪?洗衣机搁在哪个窝棚里头?对中国的了解就更深入了。”

有一次,柯马凯带着5个高年级学生去农村考察土地利用变革问题,在一户农家,学生第一次见到北方的炕,觉得神奇,说我们晚上就睡炕。一顿喂柴烧火,屋里乌烟瘴气,但几个外国学生却觉得其乐无穷,特别高兴。

1949年,伊莎白跟着共产党的队伍进入北京,那时,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当时,伊莎白觉得,主席怎么这么谦虚,几十年过去,她才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确实是个漫长的过程。

她已经为之奉献了一辈子,她的后代们,仍在矢志不渝——儿子柯马凯创办了京西学校,而孙女,现在在英语幼儿园当教师。

伊莎白?柯鲁克女士,一路走好!

编辑:shirley、小能手

审稿:钱程灿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1949年跟着共产党进京的“白求恩”走了,108岁的她曾获颁“友谊勋章”》发布于2023-9-9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