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一件大事,建文帝败在朱棣手中,黄子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读书人是怎么误国的”这句话,看看黄子澄的身世。
于1350年,也就是元朝至正十年,生于江西的分宜县。1385年,也就是明洪武十八年,黄子澄以会试考试中名列第一,所有人都认为黄子澄会是这一年的状元,然而,他却在下一次的殿试之中,遭遇到了“天意”。
纵观整个明史,洪武18年的科考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原因何在?
1368年,朱元璋登基为帝,1370年,他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科举,但朱元璋并不认为这些人有能力担当重任,便下令废除科举,改为设立县学、府学,以此来选拔人才。
一直到1384年,朱元璋决定恢复科举制度,黄子澄就是其中最早的一批人。京城会试中,黄子澄和练子宁分别名列榜首和榜眼,二人同为江西人,当时参加会试的考生无不感叹二人才华横溢,自惭形秽,纷纷预测,这次会试的第一名,一定会落在二人之中。
等到殿试成绩一出,丁显是状元,练子宁是榜眼,黄子澄是第三名探花。黄子成之所以没有考中状元,并不是因为他的学识不够,而是因为朱元璋做了一场梦。
在朱元璋的梦中,有一根钉子,“白丝数缕,日出日落”,考生中有一个叫丁显的人,朱元璋觉得这和梦中的情况很像,所以就让丁显当了状元。
于是,朱元璋做了一个梦,让黄子澄“错失”了状元头衔,18年后,黄子澄会给朱元璋带来更大的损失。
黄子澄以全国第三的名次,进了翰林修编,没过多久,又因为学识渊博,被选去给太子殿下朱标书当陪读,从此黄子澄就跟东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标对黄子澄很是喜爱,经常和他商议国事,后来官升到了三品大司空,做了大司马。洪武25年,朱元璋苦心栽培的继承人朱标突然暴毙,大明皇帝悲痛欲绝,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的人选。
本来,朱元璋是想把皇位传给燕王朱棣的,不过刘三吾劝了几句,朱元璋就把皇位留给了太子朱标这一脉,而朱标又是朱允炆最大的儿子,所以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孙的时候,才十五岁,而燕王朱棣已经三十二岁了,而且手握三大禁军,在北平呆了十二年,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燕王麾下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这对年轻的朱允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明史·黄子澄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惠帝为皇太孙之时,常坐于东角门,谓之子成。”(注)
也就是说,当年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曾坐在东角门,和黄子澄有过一次意义深远的谈话。
明惠帝朱允炆向黄子澄问道,“各藩王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兵马,万一控制不住怎么办?”
黄子澄答道,“藩王们手中的兵马,也就是勉强能守住自己的封地而已,万一出了什么事,朝廷调集大军,哪个藩王能挡得住?”
接下来,黄子澄又给朱允炆讲了一遍汉朝七国乱军的事情,七国乱军并非不强,而是最终被灭国,可见国力的强弱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经此一役,朱允炆对黄子澄的信任又多了几分,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心腹。从那以后,朱允炆对黄子澄的称呼就改成了“先生”。
纵观黄子澄的一生,他可以说是走了狗屎运,在他还在读书的时候,他遇到了朱元璋,在他出人头地的时候,他遇到了朱允炆。
其实,对于那些藩王,朱允炆是有强烈的恐惧的。明太祖朱元璋曾与朱允炆商议边疆之事,朱元璋曾对皇太孙说:"朕已委任众位藩王抵御胡虏之责,由他们来镇守边疆,为陛下营造太平安定的内务。"
朱允炆一听,脱口而出道:“诸位藩王防御镇守胡虏,如果诸位藩王敢有异动,谁能挡得住他们?”
朱允炆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一向是一副唯唯诺诺样子,没想到会说出这番话来,想来是日思夜想,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可见这些藩王对于朱允炆有多么的为难。
朱元璋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对朱允炆说道:“你有什么打算?”
朱允炆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恭敬地对朱元璋说道:“先以德服人,再以礼制人,如果不行,就削藩,如果不行,就换掉新的藩王,如果不行,就发兵平定。”
朱元璋对皇太孙的话很满意。朱元璋认为,如果朱允炆能施展仁政,那么他的藩王镇守边疆,就能保证天下太平。
明太祖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被称为建文帝。
建文帝一即位,黄子澄即获委任为翰林学士,并有参政之权。这个时候,建文帝对齐泰也是重用有加,直接从侍郎升到了兵部尚书。
建文帝登基后不久,曾问黄子澄,东角门的那番对话,记不记得,黄子澄当即跪下磕头,说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过。
据《明史》记载:“比即位,命子成为翰林院学士,并与齐泰同参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所言否?”子澄顿了下头,说道:‘不会忘记的。’
建文帝很高兴,觉得有人能理解自己当了六年的太子,就把黄子澄和齐泰叫来,商议削藩的事情。
毫无疑问,无论是黄子澄还是齐泰,都是坚决支持削藩的,但是具体的方法却是截然相反的。
建文帝即位之时,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已经过世,三子晋王朱棡也已经过世,这也就意味着,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以朱棣最为年长,也最为有权势,也最为野心勃勃。
事实上,燕王朱棣才是建文帝最忌惮的几个藩王之一。
在齐泰看来,燕王朱棣手握兵权,是所有藩王中野心勃勃的,所以应该从朱棣开始削藩,只要朱棣被削藩,其他藩王就会知难而退,不敢轻举妄动。
但黄子澄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朱棣在北平经营了近二十年,势力庞大,一时半会很难搞定,想要除掉朱棣,就必须先剪除那些实力较弱的藩王,这就是斩断雄鹰的羽翼。
所以,黄子澄建议先把朱棣同父异母的弟弟朱橚除掉。
建文帝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采纳黄子澄的意见,暗地里开始谋划铲除朱橚之事。
1398年八月,也就是朱元璋死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建文帝命令李景隆带兵路过朱橚的封地,借口在边关练兵,突然间调转马头,攻打朱橚的府邸,将周王一家生擒。
后来,朱橚被贬为庶民,建文帝又下旨流放,流放到云南。随后,朱允炆又以“图谋不轨”之名,削去了湘王朱柏与代王朱桂的爵位,贬为庶民,而朱柏为了自证清白,竟然自尽于烈火之中,而朱桂则是被囚于大同。
没过多久,齐王朱榑与岷王都被皇帝废掉了,一个被关押在南京,一个被发配到了漳州。
削藩顺利完成后,建文帝心中的成就感迅速膨胀,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燕王朱棣渐渐放松了警惕,这一点从后来的事情就能看出来。
而燕王朱棣,在得知藩王们的下场后,更是心急如焚,因为他知道,建文帝迟早会惩罚他。经过姚广孝,朱能,张玉的劝说,朱棣终于起兵造反。
朱棣虽然国力最强,但毕竟只是一个藩王,手中没有足够的兵马去对抗建文帝,所以朱棣出兵所需的军粮马匹,兵丁,猛将,是最需要时间的。在古代,装病是一种很常见的拖延战术,朱棣继承了这个战术,就是为了让建文帝放松警惕。
一三九九年六月,明太祖朱元璋寿辰在即,朱棣借口身体不适,拒绝去南京祭拜,就是怕建文帝将他囚禁在南京。同时,为了继续麻痹建文帝,朱棣命令三个儿子前往南京祭拜朱元璋,这场“豪赌”让朱棣心惊胆战。
朱棣三子一到南京,兵部尚书齐泰立刻上奏朱允炆,借此机会将朱棣三子全部软禁起来,以此来牵制朱棣,令朱棣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黄子澄再次站到了齐泰的对立面,原因很简单,直接扣留朱棣之子,等于是公然宣战,那才是真正的将朱棣推上了谋反之路,到时必然是兵戎相见,还不如先将朱棣之子遣返北平,再徐徐“图谋”朱棣呢。
二人争执不下,徐辉祖又向建文帝建议,让朱棣留下朱棣的儿子,而徐辉祖又是徐达之子,又是燕王朱棣的小舅子,所以徐辉祖对朱棣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他断定,只要能把朱棣的儿子控制住,朱棣是不敢起兵造反的。
经过辩论,朱棣之子得不偿失,建文皇帝又选了黄子澄,最后朱棣之子安全返回北平。朱棣听说两个儿子都安然无恙地回来了,激动得骑着马出城迎接。
一三九九年七月,朱棣派到南京打探消息的心腹被抓,在齐泰的严刑拷打下,得到了“燕王称病,图谋造反”的消息,建文帝痛心疾首,下令派出北平布政使张毅、北平都督谢贵和张信三人,对朱棣进行伏击。
黄子澄的计划很周密,他带着军队潜入燕王府,在朱棣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将他抓了起来。谁知道建文帝身边的亲信张信,突然叛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提前给朱棣通风报信,让朱棣的抓捕计划落空,张昺和谢贵也被杀了。
就这样,明朝的靖难之变,开始了。
朱棣兴兵之际,其所言非建文帝之意,而是受奸臣齐泰、黄子澄之唆使,致使朱棣以“清君侧”之名,率军对抗朝廷。
得悉朱棣发动起义的消息后,建文帝率先派遣明朝开国名将耿炳文率领25万南军,前往讨伐逆贼朱棣,然而在真定之战中,他们遭遇了朱棣的猛烈反击,最终溃败。尽管耿炳文的军队损失了三万士兵,但由于他的出色防守和反击能力,朱棣不得不在围困三天后撤回了他的军队,这表明耿炳文并非无能之辈,甚至朱棣都对他的守城意志和能力心存忌惮。
在朱棣撤军后的第二天,南军新任命的统帅李景隆抵达城外,原来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
当南京传来耿炳文真定战败的消息时,建文帝内心焦虑不安。就在这时,黄子澄挺身而出,安慰建文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无需过度忧虑”。紧接着,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曹国公李景隆担任南军统帅,建文帝再次被说服,决定更换耿炳文老将。
在明朝初期,开国名将已经去世,因此统领兵马的重任落在了“将二代”的肩上。实际上,即使需要更换耿炳文,徐辉祖也是最适合的人选。
然而,黄子澄对徐辉祖与朱棣之间的血缘关系并不抱有信任,因此他可能已经遗忘了徐辉祖当初极力劝说建文帝扣押朱棣儿子们的真挚建议。
在郑村坝和白沟河的战斗中,李景隆率领南军遭受了惨败,随后在济南战役中失去了大批优秀的士兵,所幸铁铉和盛庸在紧要关头坚守济南,暂时稳定了局势。然而,在经历了李景隆的这场惨烈战役后,双方的胜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胜利的天平已经向朱棣倾斜。
1402年6月朱棣带领军队到达南京金川门时,南军前统帅李景隆给朱棣开了门,建文帝被大火吞噬,朱棣祭拜明孝陵,登基为皇帝,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史称明成祖。
黄子澄在南京城被攻破之际,曾向苏州知府姚善昌提出请求,希望他能够策划组织兵马勤王救驾,但遭到了姚善昌的坚决拒绝。紧接着,黄子澄踏上了前往嘉兴的征途,企图发动一场起义夺回都城,然而在途中,他遭到了一名举报人的举报,最终被逮捕。
黄子澄宁死不屈,见朱棣后仍竭力反驳,痛斥朱棣,朱棣下令将其直接处以磔刑,而家族成员,包括男女老幼,均被斩首,姻亲家族的人则全部流放至边疆,女眷则被罚为官妓,世代传承。
《明史》记载,“抗辩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
黄子澄走完52年人生路后,深受建文帝的信任,他犯了最少三个大错误,其中一个就是极力主张"先剪羽翼后除燕王",使燕王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终于造成靖难之变;其次,释放朱棣的儿子回到北平,以削弱建文帝对朱棣的控制能力;南军主将已被罢免,由于缺乏对耿炳文的了解和对徐辉祖的不信任,李景隆挥霍了建文帝的家底。
在建文帝登基的四年间,黄子澄备受信任,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削藩大事,但由于一系列重大失误,他最终陷入了无法挽回的深渊,可以说是建文帝最大的毒瘤”。
然而,从黄子澄的初衷和动机来看,他对建文帝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诚,因此他不得不采取削藩的措施,尽管他是一位普通的书生,但他并不擅长战争和军事,这使得他在削藩方式上犯了错误,错失了机会。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黄子澄犯下什么错误,让建文帝万劫不复?》发布于2023-6-2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