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四川,背靠龙门山脉的德阳绵竹市区与阿坝茂县县城的直线距离仅有约30公里,然而,山高水长,两地相邻,却不“相通”。
多年以来,打通“龙门天堑”,成为绵竹、茂县两地政府群众的迫切愿望。最终,绵茂公路于2009年动工。该项目全长近56公里,共有桥梁51座、隧道20座,桥隧比73.96%,穿越4条地震断裂带、21个堰塞湖、77处地灾隐患点,还有几乎数不清的崩塌体。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筑路10余载,上万建设者把青春献给了绵茂公路,终于将天堑变为通途——2022年12月27日,绵茂公路正式通车,从此结束四川德阳市与阿坝州“相邻不相通”的历史,九环线上又多一条快捷的通道。这也意味着,今后前往著名风景区九寨沟又多了一个便捷的选择。
在绵茂公路通车之际,红星新闻记者对其进行了实地探访,并为您揭秘这条56公里“天路”打通背后的艰辛与曲折故事……
↑绵茂公路在高山峡谷中穿行
记者探路:
穿越龙门山悬崖沟壑天险
56公里“天路”沿途尽是青山幽谷
隆冬时节,在四川绵竹龙门山下,建设者们耗时13年建成的绵茂公路,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梭在龙门山脉九顶山下的悬崖峭壁、沟壑纵横间。
这条56公里的“天路”穿越龙门山天险,从大山腹地贯穿而出,以崭新的姿态连接起“相邻不相通”的德阳与阿坝、绵竹与茂县,打通了两地发展“大动脉”,天堑从此变通途。
在即将通车的绵茂公路上驻足,两侧崇山峻岭的压迫感不断袭来。前方,是延绵不绝的青山,深秋季节雪山下层林尽染,两道飞瀑从山顶奔流而下;脚下,是幽深险峻的峡谷和湍急的河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蜀山美景,也让绵茂公路的建设变得困难重重。来自绵竹交通部门消息,绵茂公路项目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止于茂县光明镇,与茂北公路相接,是连接德阳与阿坝,绵竹与茂县的纽带。项目全长近56公里,共有桥梁51座、隧道20座,桥隧比73.96%。
↑绵茂公路穿越高山峡谷
“天路”背后:
从提出构想到通车经历30年
难度大!曾遇泥石流被迫停工优化方案
这条穿越龙门山天险,全长仅56公里的公路,从提出“构想”到建成通车,整整经过了30年的时间。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绵竹、茂县两地就提出修建绵茂公路构想,并完成《绵茂公路预可报告》编制。
此后,在1993年、1997年、2005年三次编制、调整,出版了《绵茂公路工可研报告》。但因绵茂公路横穿龙门山脉,线路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工程投资巨大,受制于资金筹措、建设难度和环境敏感等因素影响,项目停留在工可评审和审批环节,始终未能获得更大突破。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通往震中阿坝汶川县、极重灾区茂县等地的公路严重受损甚至完全中断,给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为此,交通运输部及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力争灾后开工建设绵茂公路的重大决策。绵竹市和茂县都是汶川地震中受灾极为严重的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灾区长远发展。
2009年9月8日,连接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二级公路——绵茂公路正式破土动工,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在最初设计方案中,绵茂公路沿河滩行进,通过垫高河床修建路基,这一方案被称为“低线方案”。低线方案造价较低,但每年都会遭到洪水和泥石流的威胁。2010年8月13日,一场特大泥石流袭卷绵竹清平镇,600余万方泥石流倾巢而下,与绵茂路相邻的绵远河河床被大幅抬高,导致该段在建桥梁、隧道几乎被完全掩埋,项目建设成果付之一炬,工程被迫停止建设。
停工一年后,专家们经研究,对设计方案作出优化调整,并分为三期建设,确保“治山、治水、修路”三位一体同步进行。新方案改为在高山深谷中穿行,目的是避开汛期暴涨的河水以及地质灾害,但施工过程依然要借助河边的便道。
四川路桥承建绵茂公路楠木沟至牛圈沟段,云湖一号隧道至桂花岩隧道,于2012年12月进场施工,整个项目部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工程建设。9年时间里,建设者们每天与大山和孤独相伴,但值得庆贺的是,随着一条条隧道贯通,一座座桥梁架起,终于打通“龙门天堑”。
↑绵茂公路在高山峡谷中穿行
建设者说:
山区气候多变,滑坡泥石流频繁
施工窗口期不足半年 曾打山洞作工人驻地
对绵茂公路的建设者来说,修建这条公路属实不易。
蜀地山区,气候多变,暴晒和暴雨经常在一天之内轮流而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他们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每年冬季无法正常施工,外加每年三个多月的汛期将冲毁便道,导致施工窗口期不足半年,还要花费大量时间重建便道。”
“绵茂公路是全国在建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危险性最高的公路之一。”四川路桥绵茂公路绵竹段工程项目经理杜爱军介绍,以红星新闻记者探访路过的小木岭大桥为例,整个小木岭大桥全长232米,落差高达100米,是绵茂公路落差最高路段,很多施工人员在看到现场施工条件后,都曾萌生退意。
“小木岭大桥项目我们2015年3月开始进场施工,当时条件是非常非常艰苦,桥下河道较窄,河面宽度很宽,工人进场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最终在山体里面打5个山洞,作为工人驻地。”在一批又一批建设者的努力下,2020年5月25日小木岭大桥完工。
上官川鹤目前担任绵茂公路项目工程部长,他从事修桥铺路工作已有十年,绵茂公路是他迄今为止经历过的最艰难的工程。他介绍,每年汛期过后,施工方都会组织人员徒步进山实地勘察河道变化,评估施工便道被冲毁的情况,再制定修复工期,还要统筹安排机械设备,工程量巨大。
工程监理饶毅介绍,“开建初期还闹了不少笑话,由于山谷里没信号,工人长时间没有与家人联系,家人曾报警求助找人,最终派出所到现场找到工人,确认平安后家属才放心。”
建设者们的艰辛与汗水,最终战胜了“天堑”,在2022年12月27日获得了“回报”。这一天,绵茂公路正式通车,从此连接起“相邻不相通”的德阳(绵竹)与阿坝(茂县),打通了两地发展“大动脉”,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天堑就此变通途。
↑四川路桥绵茂公路绵竹段工程项目经理杜爱军
筑路十年:
大学毕业就参与修路
儿子出生时还在工地上
张海萍是四川路桥绵茂公路绵竹段工程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副经理。虽然年纪轻轻,但他从业已有近10年时间,长期与深山绝壁作“战”,眼神充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坚毅。
对于绵茂公路的修建,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述了两个惊险的故事。
绵茂公路黑洞岩大桥在建设时,一头墩柱高达86米,另一头墩柱修建在半山腰,由于地势险要,两侧山体飞石频繁,工人不仅要克服高空施工难度,还要面临飞石落下的风险,每天进度非常有限。2018年5月,山洪突然来袭,将施工人员的驻地变成了孤岛,最终启用了大型机械才将人员成功转移。
东河二号隧道地处龙门山脉高中山区,河谷深切呈“V”型谷,隧道出口便道跨河依山而建,每年汛期洪水成峰,便道时常被冲毁,造成全年有效施工时间一再缩短。在隧道挖掘面出现突然涌来的泥浆,是施工人员最担心的情况。而东河二号隧道在“开山钻洞”时,这种令人担心的情况成了常态,施工人员与突如其来的泥浆频繁作战,日进尺仅有0.5米左右……
就是在这样的种种惊险之中,建设者们付出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最终建成了绵茂公路。
回忆10年来的筑路经历,张海萍感慨万千。在这条艰险的公路上,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也收获了事业和家庭。
张海萍介绍,他在绵茂公路建设中认识了建设者罗女士,因为筑路的缘分两人走到了一起。“我大学毕业就到这儿工作了,成婚生子都在筑路中完成,青春全部奉献给这片大山了。儿子出生当天我都还在工地上,听到孩子出生的消息,我才开车赶到双流与爱人团聚。我和老婆都是这条路的见证者。”
如今,绵茂公路通车,张海萍的孩子已经4岁了。作为一名父亲,他长期坚守工地,对家人和孩子还是有些亏欠,这个工程结束后,他决定先陪陪家人,然后,奔赴下一个工地。
↑张海萍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编辑 官莉 王禾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绵茂公路通车背后:56公里穿越龙门山天险,难度大!筑路13年常遇塌方泥石流》发布于2023-1-7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