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五世纪初期非洲便开始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之间的之间三十年时间内,整个非洲地区仅有两地成为独立国家,整个非洲几乎已经被欧洲七国瓜分殆尽。
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非洲刚果种族共和国境内依旧出现大规模的种族战争,这与当时国际社会之中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完全脱节。对于我们来说战争似乎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然而它却真实存在于我们同一个时代。
第二次刚果战争之所以被称为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在本次战争中牵扯的国家多达九个,参加战斗的武装力量有二十余支,这场战争也使得近百万非洲人民被迫流落他乡,大规模移民到附近其他国家。
殖民就等同于压迫,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虽然到21世纪初期刚果战争参战各方共同宣布停止作战,这标志着长达五年之久的战争结束,但是大规模的结束并不代表矛盾的解决。并不代表矛盾已经和平解决,整个国家的不同势力不同种族之间依旧存在着许多冲突。在东部地区不时会有猛烈武装分子之间发生冲突。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年之间刚果地区每天都会有几将近千余人因为军事冲突的影响、基本物质生活以及医疗保障的短缺而丧命,这些持续已久的局部冲突致使国内大量民众流亡到国外。
在刚果战争发生之前,卢旺达地区出现了种族性质的大屠杀,虽然说这场种族灭绝行动相较于战争时期其他种族屠杀而言,数量上并不能够相提并论,然而它发生的时间是在20世纪末期。
20世纪末期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稳定有序地展开现代化建设,卢旺达地区的屠杀似乎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战争历史题材电影《卢旺达饭店》便是反映这一事件,这场战争掀起了两个种族之间的历史性大战。
在这场持续4年之久的战争中,卢旺达地区死伤平民多达500万余人,这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
卢旺达原本是由80%的胡图族以及20%的图西族两个种族构成,胡图族是以农业为主,而图西族是以放牧为生,虽然两个种族之间生活方式差异十分巨大,但是除此之外其他方方面面都相同,在一战结束之后,卢旺达作为德国殖民地被划归为比利时的统治区域,成为刚果殖民地的一小部分。
帝国主义国家早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便总结出了如何有效地管理殖民地区,就如同帝国主义国家将我国清朝政府改造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一样,比利时任命属于图西族的姆瓦米担任卢旺达的国王,为其管理殖民地。
处于统治地位的姆瓦米实行极其专制的统治政策,将所有黑人都划归为了奴隶阶级,并且以十分苛刻的政策对待他们,这种残酷的统治手段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愤怒,在20世纪30年代卢旺达殖民地的民众被迫发动大规模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尽管所有被压迫的民众都拥有极其坚定的反抗意志,然而现实却非常残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因为长时间营养不良,再加上根本没有能够作战的武器,使得他们在短短六年之间便被屠杀了将近1,500万人。
由于在当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战争与时代的主流进程格格不入,卢旺达殖民地的种族镇压严重违反了世界人道主义政策,为了能够平复世界其他国家的怒火,也为了能够继续在卢旺达殖民地区获取利益,比利时殖民者采取了更加恶毒的阴谋。
姆瓦米所在的图西族人数在卢旺达地区仅占少数,因此比利时殖民者人为地将图西族赋予贵族的光环,与此同时将胡图族贬低为劣等种族,以此来凸显两个种族之间的差距,为自己统治卢旺达殖民地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这一卑劣的手段使两个同种同源的种族产生了巨大的等级差异,与此同时,姆瓦米在卢旺达地区实行的种族差异政策也完全符合比利时殖民者的心理预期,这个政策在卢旺达殖民地内部产生了极其复杂的种族纠纷,正所谓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正是殖民者下的一步大棋。
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殖民者从这个殖民地获得了无尽的好处,然而随着胡图族个人意识种族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实现种族平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胡图族上层知识分子的号召带领之下,又掀起了一场社会性的运动。
由于贵族常年把控着经济和政治的大权,导致这些上层的知识分子无法通过任何手段实现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够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于是他们联合起来,联合起草并且宣布了一篇名为《巴胡图宣言》的文件,这份宣言要求废除卢旺达地区的种族差异政策,实现种族平等。
这个政策无疑是当地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心声,既能够保证普通民众过上不再受压迫的生活,也能够让其他种族获得参与国家政治管理的权利,与此同时这样的主张也符合时代的潮流,被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支持。
这场政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成功的,因为胡图党在这之后清除了国内的殖民势力,并且取得国家的控制权和政治的权利,实现了种族独立,然而从另一层面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运动,从卢旺达之后的混乱状况便可以看得出。
在胡图族推翻图西族获得统治权之后,并没有实行在宣言之中所提倡的种族平等政策,相反,胡图族开始对图西族展开了更加彻底的种族灭绝行动,这便是我们口中所讲到的冤冤相报,这一举动进一步加深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此卢旺达地区又陷入了混乱的境地。
在二十世纪初期属于胡图族的卢旺达首领在一次活动之中被暗杀,原本看似平静的国家局面瞬间被点燃,这一事件严重地激怒了胡图族,在这之后两族之间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相互厮杀,这是继卢旺达大屠杀之后的又一次规模性武装对抗。
在这次对抗之中,沦为阶下囚的图西族知道如果仅依靠自己的实力和人数规模与胡图族对抗是没有任何胜算的,于是他们凭借多年执政所获得的政治资源以及以牺牲利益为代价说服邻国的乌干达派遣军队,在他们的带领之下向胡图族发起了强烈反击。
在这场国与国之间的大规模战役之中,胡图族落得个一败涂地,自己的军事集团被完全打散,随后图西族直接带领着盟军向卢旺达首都发起进攻,对胡图族展开种族灭绝性的屠杀,在这场血腥的种族大清洗之中,将近两百万人遭到了波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此沦为无家可归的浪人在各个国家之间辗转。
事实上在图西族推翻了胡图族的统治之后,也曾有想过要与其和平相处,彻底消除两族之间的矛盾纠纷,然而在当时虽然胡图族的主力军对被消灭殆尽了,仍然存在极少数独立存在的武装分子,他们集合社会上散落的政府军队,共同重新组成了小规模的军事组织。
这种组织大多以游击的方式与图西族进行斗争,并且在蒙博托家族的独裁首领的支持之下对卢旺达进行袭击,这对于图西族来说无疑是赤裸裸的威胁。或许会有人疑惑,作为独裁家族的蒙博托为什么会主动派遣自己的部队帮助胡图族残存势力进行反抗。
蒙博托是邻国扎伊尔的强大家族,几十年的独裁统治让这个家族成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组织,不仅拥有强大的财团,也为自己配备了完备的军事力量,然而与他们相比,整个扎伊尔可以说是民不聊生,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的艰辛,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蒙博托家族为了能够转嫁自己国内的危机,缓解严峻的社会矛盾,充分用胡图族和图西族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来从中分得部分利益。在扎伊尔地区也居住着少量的图西族民众,蒙博托也正是抓住了这个点作为参与到两族争斗的矛盾中来试图浑水摸鱼。
然而即使是蒙博托家族主动参与到争斗之中来,依旧不能够解决国内经济落后,人们生活艰苦的现状,并不能够真正摆脱自己作为国家统治阶级无能的事实,想要动动嘴皮子就转嫁矛盾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傻子。
当然作为卢旺达统治阶级的图西族不是傻瓜,也不会放任蒙博托以帮助胡图族争夺政权为由伤害自己在扎伊尔地区的同胞,于是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了扎伊尔地区的民间武装组织来协助他们清剿胡图族残余势力,甚至在国内民族矛盾还没有解决的前提之下,作为对武装组织的回报,主动派兵为进攻扎伊尔政府军的部队提供支援。
在经过数年的战争,图西族帮助扎伊尔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成功推翻了蒙博托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样的成功也是埋下了众多隐患,由于反政府组织内部有众多图西族人参与管理,在成功建立政权之后图西族在扎伊尔政府之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扎伊尔反政府武装为了巩固自己刚刚建立的刚果共和国政权,又开始对内部的图西族人进行清除绞杀,这一切都是因为利益和不信任,当然,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组织因为利益走在一起,最终分道扬镳可是在情理之中。
刚果政权的统治阶级以维护自己国家安全为由大肆屠杀图西族人,正所谓兔死狗烹、鸟惊弓藏,图西族本以为自己帮助反政府武装夺取国家建立政权之后就能够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然而事实却是如此残酷,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一系列战争最初本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两个种族之间的矛盾,到后来两大势力不断地拉拢和牵扯进其他国家和武装组织,逐渐演化为国家与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战争,整个非洲陷入战争的混乱,这种血腥味儿也吸引了更多潜在的猎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来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一见有好处跑得比谁都快的角色,为了能够在非洲这个日渐混乱的地区分得一杯羹,他们对当地各个军事组织武装力量给予资金和武器装备支持,甚至是直接派兵前往非洲进行军事援助。
这种民族争端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卡比拉接任总统才有所缓和,在经过漫长而艰难谈判之后,各方势力决定停战求和,这长达七年之久,堪称是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动乱才得以结束。
这场漫长的战争导致整个非洲落后于世界发展数十上百年,直到现在非洲地区仍然存在着民族纠纷和地方武装组织的冲突,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注定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工作。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第二次刚果战争,为什么被称为“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布于2022-3-14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