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李煦
工作压力大,不少人被脱发困扰,但生活中,有人却故意拔掉头发。
最近,一位头戴棒球帽的女孩来到市一医院心理科诊室。当她摘下帽子,眼前的景象让坐诊的副主任医师章瑜心里一沉。面前的漂亮女孩,一头短发稀稀拉拉。
市一医院心理科门诊,几乎每周,医生都会碰到几例这样的病例,他们大多是年轻爱美的少男少女,一边控制不住地拔头发,一边为越来越少的发量后悔和羞耻,背后的原因让人唏嘘。
拔完半头秀发越发痛苦
14岁的小丽是一名初二学生,小学时成绩不错,进入初中后,她开始觉得读书有些力不从心。学习成绩下降,换来的是父母的责骂,渐渐地,小丽变得少言寡语。
从去年开始,小丽开始喜欢拨弄自己的头发。她无意间发现,拔头发竟然能让自己感到轻松。特别是在她感到紧张或压力大时,拔头发能让她暂时缓解焦虑。伴随着学业的压力和家人的期望的增加,小丽渐渐沉溺于拔头发带来的快感。
眼看着自己的头发越来越少,可小丽却根本停不下来。近一年来,她的满头秀发,转眼前额已是光秃秃。每次出门,她只能戴着帽子,变得不爱社交。

“每次拔完头发,我都感到懊悔,心里特别焦虑。”这种双重痛苦,让小丽不堪重负,最终找妈妈说出了一切,并要求妈妈陪她找心理医生看一看。
压力过大容易患上“拔毛癖”
章医生诊断,小丽患上了“拔毛癖”,又叫“拔毛障碍”。这是属于强迫谱系障碍的一种表现,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学业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青少年更容易得。
经过仔细询问后,章医生找到了原因,小丽父母平时对孩子管教严格,期望很高,加上小丽性格好强,心理一直处于高压状态。一到压力顶峰,比如做不出题目或写不完作业时,她就会情不自禁拔头发。
“像小丽这样的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过拔毛发释放紧张感。连根拔起毛囊的疼痛,可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拔完后会感到轻松和满足。”章医生说,这种病好发于压力大的人群,属于自伤行为的一种,多数和情绪有关。之前她还碰到过将头发、眉毛、睫毛拔光的患者。

章瑜医生表示,“拔毛癖”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学龄期儿童,另一个是青春期早期。一般来说8岁之前患病的孩子症状相对较轻,大多随着年纪渐长而消失。但青少年发病和自身习惯、情绪控制能力、压力水平、家庭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通过药物和心理干预。
像小丽这样的病人,算是康复得比较顺利的。经过专业的评估和治疗,脱发区可以重新长出头发。
咬指甲也是焦虑紧张的信号
章医生介绍,类似“拔毛癖”的强迫行为并不少见。比如“咬指甲”,这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紧张性行为,在学龄期儿童更为常见。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就不会再咬指甲,这是部队的。咬指甲也是一种焦虑和紧张的表现。”章医生接触过许多患儿,将双手指甲咬秃,鲜血淋漓,周围皮肤撕脱,平时不敢将手拿出来见人。
和拔毛癖一样,这些都属于心理疾病的外在反应,这些不良的癖好一旦形成,就比较难改,甚至能延续至成年,发展为真正的强迫症。这类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规范行为和强化教育等方式加以改善,如果还是无法缓解,就要寻求专业帮助了。
章医生提醒,家长平常需多关心孩子,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和习惯应及时就医。对于已经出现的拔头发和咬指甲行为,可以这样处理:
保护可能被伤害的皮肤和头发,比如带上帽子和手套;
帮助患者对拔毛和咬指甲等行为进行记录,记录下存在激化上述行为的场景,并记录下患者的感受和压力水平;
发生上述行为时,及时转移注意力,采用一种健康的方式替代不良行为;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放松训练,学会处理焦虑情绪;
适当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干预。
编辑 杨俏颖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我控制不住啊!”14岁女孩拔头发上瘾,背后原因让人唏嘘》发布于2021-8-3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