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6日,一个平常的日子,浙江金华名流大酒店却显得格外热闹,一场特殊的答谢宴正在举行。
人员到齐后,67岁的老人王森樟从座位上站起来,举起酒杯,含着眼泪说道:“当年是你们救了我的母亲,谢谢你们的帮助,让我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王森樟泪洒当场,大家也跟着抹起了眼泪,想起了当年的岁月......
浙江女工患病,32名工友捐款13.9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名为《一份珍藏59年的名单》。
1951年,8岁的王森樟离开义乌老家,跟着母亲来到金华生活。
王森樟的父亲早早去世,母亲朱金英在金华被服厂当临时工。母亲安定下来后,也把王森樟接了过去,让他在被服厂附近上学,读小学三年级。
娘俩的生活本就艰难,厄运却接踵而至。1951年的夏天,朱金英连续几天咳嗽发烧,渐渐发展成肺病。因为没钱医治,朱金英的病情被耽搁下来。更悲催的是,半年之后,朱金英背上长了一个疙瘩,坐不能坐躺不能躺,疼起来要命。朱金英没办法工作,只好辞职回了义乌老家。
朱金英这一回去,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吃饭都成了问题。她无能为力,眼看到了生命的尽头。就在这个时候,老工人方培正来到家里,问候过朱金英的病情后,拿出13.9万元(旧币)交给朱金英。
原来,朱金英虽然在被服厂上班时间不长,和工友们交集也不多,但工友们得知她患病后,都十分关心她的情况。尤其是老工人方培正,他是厂里有名的老好人,得知朱金英回老家等死,立马发起了一场募捐。
参加募捐的一共有32名工友,大家虽然工资微薄,但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凑了13.9万元,由方培正出面交给朱金英。
拿着这笔救命钱,朱金英不禁热泪盈眶,感激地说:“大家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朱金英的病情有所缓解。她特意回了一趟被服厂,想当面感谢资助她的工友们。可那时被服厂没活干,工人们都回家去了,朱金英又不知道有谁帮助了她,找不到恩人。
朱金英有些失落,准备离开厂房。走到门口的时候,她扭头一看,发现黑板上写着一串人名,正是为她捐款的工友的名字和捐款金额。朱金英大喜过望,连忙找门卫借来纸笔,把32名工友的名字一个不落地记了下来。
母亲临终嘱托,保管名单因为儿子王森樟在金华上学,朱金英也留了下来,一边照顾儿子一边打零工。她本想挣过钱还给工友们,但娘俩的生活都成问题,一直没有如愿。
1958年,15岁的王森樟考上金华铁路学校,不用交学费。可他一点高兴不起来,因为母亲病情加重,已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临终的时候,朱金英把儿子叫到身边,拿出那张写有32名工友的纸条,嘱咐儿子:“这些都是我们的恩人,你以后生活好了,一定把钱还给大家,替妈妈感谢他们.......”
王森樟含泪答应了母亲的要求,母亲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撒手人寰,年仅35岁。
在学校的帮助下,王森樟茁壮成长,4年后毕业,被分配到杭州铁路局工作。从工作的那天起,王森樟就知道自己有一件大事要办,那就是完成母亲遗愿,找到帮助过母亲的32名工友。
王森樟有空的时候,总会拿出那份名单仔细查看,时间一长,名单上的名字他都背的下来。这张写着名单的纸条也是他最重要的东西,每次看完之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放进塑料袋里,贴身携带。
1963年,王森樟住的宿舍发生了一起火灾。他急匆匆跑到楼下,眉毛都被烧焦了,幸运的是那份名单完好无损,让王森樟终于放松下来。
1967年,王森樟和心爱的姑娘结婚了。结婚的时候,他拿出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木箱子。妻子有些疑惑,问他:“咱家穷得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你买它干什么?”
王森樟没有回答,转头将名单锁进箱子里。他长舒一口气,这份记录着好心人的名单,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存放地,不用跟着他流浪了。
后来,王森樟养育了两个孩子,工资也翻倍,每月有30.5元。可当时家庭普遍条件不好,要养活一家人,还要按时给义乌老家的奶奶汇钱,实在拿不出钱还当年欠下的债。
王森樟觉得愧疚,经常对着名单发呆,嘴里念叨着:“恩人呐,请你们耐心等待,等我条件好了,我一定百倍、千倍还给你们!”
名单不慎丢失,59年后寻找恩人1985年,王森樟喜事连连,他被提拔为办事处主任,手下有3000多名员工,也如愿分到了一套30平米的“大房子”。他工资大涨,可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寻找恩人。
更让王森樟惭愧的是,有一天他寻找名单时,翻遍家里所有地方,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原来王森樟将这份名单奉若珍宝,觉得箱子也不安全,换了好几个地方保管、后来又赶上搬家,不知道名单去了哪里。
那天晚上,王森樟失眠了,他觉得愧对母亲,愧对帮助过他们的32位恩人。如果找不到名单,他如何找到恩人的下落,又如何报恩。
1998年,王森樟回了一趟金华被服厂,试图寻找恩人。然而时过境迁,被服厂早已拆迁,失去名单的他又如何能找到恩人?
2003年,年满60岁的王森樟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过上了安稳的退休生活。可有一件事情他始终放心不下,那就是完成母亲遗愿,寻找恩人报恩。
2010年,转机出现了。这年的1月22日,快过年的时候,王森樟的老伴收拾房间,从衣柜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纸条。老伴看了一眼纸条,发现上边的字迹有些模糊,问王森樟:“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
王森樟跑过来一看,眼泪刷地一下掉了下来,激动地说:“天哪,这就是我弄丢的那张纸条。52年了,我终于有机会实现母亲的遗愿了!”
随后,王森樟第一次向老伴讲述了当年的经历,讲述32名工友在如何困难的情况下,捐款13.9万元为母亲看病。老伴深受感动,立马把儿子、女儿、女婿招呼过来,一起商量事情。
一家人讨论的重点有两条,一是如何找到32位恩人,二是如何报答59年前欠下的这份恩情。
儿女们的意思是,如今媒体发达,可以拜托电视台寻人,可如何报答恩人,一家人有些犯难。
1959年朱金英在金华被服厂上班时,使用的是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面世,与第一套人民币的折合比率为1:10000。以这个折合率计算,32名工友资助的13.9万元,应该是13.9元。
可问题是,第二套人民币实施的时候,一毛钱就能买一斤大米,如果只还13.9元,就显得太寒酸了。这时,王森樟想起自己说过的话:“恩人呐,等我条件好了,我一定百倍、千倍还给你们!”
于是,王森樟决定按13.9元的千倍偿还,也就是1.39万元。确定后金额后,王森樟开始寻找32位恩人。
完成母亲遗愿,报恩还1.39万元由于名单上只有捐款人的名字和金额,王森樟想找到恩人,只能通过电视台寻找。很快,他就通过浙江电视台的“范大姐帮忙”栏目,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苦寻59年前母亲的工友。
家住浙江金华的中年妇女金菊仙,是第一个注意到这则寻人启事的人。她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父亲金长明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顿时泪如泉涌。她激动地说:“父亲从未向我提过这件事,想不到59年前父亲帮助过工友,给我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遗憾的是,金长明早在25年前就去世了。
金菊仙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王森樟寻找恩人,她联系到电视台,第二天就去了被服厂二厂的老宿舍。经过多方询问,大家终于见到了第一位健在的当事人胡忠新。
胡忠新年过八旬,记不得许多事情,直到看到名单,才想起当年帮助朱金英。他连声说:“有这么回事,有这么回事。”
为了加快找人的进度,金华电视台重播了这期节目。这个办法奏效了,有的老人看到电视,互相联系,告知朱金英的儿子找过来了,想当面谢恩。遗憾的是,曾经帮助朱金英的32位工友,有16位离开了人世,还有4位工友没有找到。
2010年2月6日,王森樟在酒店摆下答谢宴,宴请捐款老人和他们的孩子们。看到大家齐聚一堂,67岁的王森樟老泪纵横,含着眼泪说:“当年是你们的慷慨相助,救了我的母亲,谢谢你们的帮助,让我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随后,王森樟根据捐款名单,将1.39万元包成红包,发到每一位好心人手上,并附上一封感谢信。有的老人收下了,但有的老人坚决不收,对王森樟说:“这些钱我们不要了,请你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吧!”
时隔59年,王森樟再次体会到母亲工友们的大爱,这是多么朴素的情感啊!
后来,王森樟仍致力于寻找那4位捐款的工友。许多认识不认识他的人,见面后都会问:“那些人找到了吗?”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浙江女工患病,32名工友捐款13.9万元,59年后儿子报恩:还1.39万》发布于2024-7-3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