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这是一支独立于海陆空的第四个军种。那么,你知道它为何改名吗?
其实,早在这支部队成立之初,就已经有人提出火箭军这个名字了。
将“导弹”带给众人
现如今“导弹”和“航天”两个名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你知道吗?这个两个词语一开始并不存在,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发明”出来的。
而这两个词语的创造者正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新中国成立后,远在美国的钱学森激动不已,已经学有所成的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虽然回国之路遭到了美国百般阻挠,但他还是历经千辛万苦在1955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当时的中国在航天和导弹事业上一片空白,自然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术语。那时候人们更多的把“航天”叫做“空间技术”或者“航空”。
钱学森觉得“航空”这个词描述的不是很准确,航空是在空气中飞,但是导弹已经在空气上面了,再叫航空就不太准确了,于是将“空”改为“天”,这才有了“航天”一词。
而最初的“导弹”也有三个不同的叫法,分别为“火箭武器”“可控火箭”“飞弹”。虽然各有优点,但是并没有完全表达出导弹既能飞也能控制的特点。
钱学森认为,“弹”字一词已经可以体现出它能飞的的特点了,为了更准确的表达它的意思,他又在前面加了一个指导的“导”字,意思是指到哪里打哪里,非常的形象。
“导弹”这个词才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个代表了世界最尖端武器的词语一出现就吸引了大批粉丝,尤其是军队高层。
为什么要发展导弹
当时国际上的主流趋势就是认为飞机将会被火箭取代,就连英美都开始缩减飞机研究方面的经费。不过当时很多先进国家都是先有飞机然后才发展导弹的,我们国家是否要直接绕过这一点,直接发展导弹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新研制出来了v-1型导弹。这个重达2200公斤,身长7.6 米的炮弹震惊了世界。
它不仅能飞跃到2000米的高空,射程也达到了300多公里。首先尝试到这颗炸弹威力的就是英国,虽然当时这个导弹装备的还只是普通弹头,但是它的巨大威力还是给英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德国因此将它称为“复仇武器”。从那之后,导弹作为尖端武器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大量关注。
钱学森原原本是空气动力学的专家,在国际趋势的影响下也逐渐将研究领域转入了火箭技术的研究,所以他是倾向于力主导弹的研究的。
在钱学森看来,飞机和导弹相比是处在劣势的。
飞机需要人驾驶,而火箭完全是自动控制飞行,这就导致了飞机的飞行距离会被人为因素所制约。火箭可以在超高音速下飞行,但是对于飞机驾驶员这可就是个难题。而且飞机需要机场,但是火箭就不用。
再一个,飞机每提升一次速度对技术和材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等条件之下,火箭就省事许多,可以节省下不少经费。
而且当时我国刚刚成立,急需一种见效快,威力大的武器来保证国家安全,首先发展导弹也就成了国家的迫切需求。
第一个提出“火箭军”
钱学森回国的时候,彭老总还在生病住院,他对这个问题非常的关注,在钱学森来探望他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打听的就是关于导弹的问题。
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我国面临着重重危机,但是刚刚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的起步的我们,无论是技术还是经济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彭老总告诉钱学森,我们国家发展先进武器并不是为了打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受侵害,不让几百年前的悲剧重演。
所以他迫切的想知道,中国到底能不能造出自己的导弹,需要多长时间?钱学森则坚定的表示:中国人一定会造出属于自己的导弹。
但是当时人们对导弹的认识还不多,根本不知道它具体是什么样的,于是就找来了“导弹”一词的发明者钱学森来进行科普。
这对钱学森来说是拿手好戏,在美国的时候,为了争取基金会的支持,他们往往要将非常专业的知识在十几分钟的时间内,用通俗易懂的的方式讲出来。如果讲了半天人家都听不懂,那还怎么要经费?
在陈庚大将的带领下,钱学森穿着一身中山装来到了演讲台,他首先向众人科普的就是导弹知识,从最基础的什么是导弹讲起,一连讲了3场,将这种武器的全貌原原本本的讲述给众人。
其中,钱学森还特别郑重的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大字“火箭军”。
他指出,中国是完全有能力自主创造和发展属于自己的火箭的,然后我们就可以成立一个装备火箭的新军种。他的建议就是叫做“火箭军”
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落实,经过多年的筹备,1966年,这支部队正式挂牌成立。
不过这支部队的名字并没有采用钱学森最早的设想,出于战略隐蔽性考虑,而且当时这支队伍比较弱小,称为“军”有些不太合适,于是周总理亲自给它命名为“第二炮兵”。
毛主席对第二炮兵的设想
1945年原子弹爆炸后,不仅给反法西斯战争送来了转机,也给世界安全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核武器的出现,带动了现代战争的作战形式的深刻变化,冷战就是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新型战争形态。不过这种战争形式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核武器的恐惧,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这就导致了建设属于自己的核力量成为了国防建设的重要需求。
我国国防事业尚未得到发展就频频受到原子弹的威胁,而毛主席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原子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他看来,原子弹这个东西你可以不用,但是你不能没有,大家都有原子弹了战争才会不那么容易就打起来。为了和平和保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我国必须拥有核力量,才能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供巨大保障。
1955年,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党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了发展核力量的战略决策。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毛主席明确指出,我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为了使用核武器,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免受核威胁,同时打破大国的一家独大。大家都有核武器,都不敢使用,到最后就能达到消灭核武器的目标,维护世界和平。
而对于如何运用炮兵力量,毛主席的主要想法还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坚持打自卫战争。第二炮兵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御和反击。
我国政府还向世界郑重宣告: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也不会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在第二炮兵建设之初,我国不论是经济基础还是科学技术都非常薄弱,所以毛主席对原子弹的发展理念就是:可以有,但是不用太多,注重提高质量。
除了武器方面,毛主席对第二炮兵的战略人才培养也非常重视,早在1957年,我国就开始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
钱学森回国后,国家专门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所,钱学森担任院长,专门负责导弹事业的研究。与此同时,在军委炮兵的帮助下,第五研究院成立了一个“炮兵教导大队”。
1957年,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开始组建“地地导弹训练大队”。
他特意从各个部队中挑选出来了几个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干部,召集在一起开会。并且郑重告诉他们,组建训练大队的艰巨任务就交给他们了。
众人都很激动,这说明中国终于要有属于自己的战略导弹部队了。
在他们的严格挑选之下,一共600名青年才俊秘密奔赴北京训练基地,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第一次进行初级实弹点火训练的时候,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几位元帅亲自跑到训练场围观。
训练结束后,陈老总还激动的握住营长黄毅的手,动情的说道:“创建导弹部队的担子很重,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
黄毅坚定的点点头,几个月后,带领队伍前往了条件更加苛刻的戈壁训练场。
那时候国家正值困难时期,除了缺水以外,战士们也经常吃不饱。而且晚上的戈壁冷的要死,有的时候气温能达到零下30℃。但是战士们从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训练任务。
1963年,导弹营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试射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导弹。这不仅是任务,也是对他们多年训练的真正考核。
战士们一大早就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这次试射,随着一声令下,导弹在点火之后成功飞了出去,指挥室里的众人都紧张的等待着结果。
终于,预定靶场那边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发射成功!命中目标!
发射场上一片欢呼,他们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国家交代的任务。
结语
现如今,第二炮兵部队已经成功更名为“火箭军”,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还代表着它已经具备了从一个兵种升级为军种的实力。
钱老的设想终于成功照进了现实。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钱学森回国后提出应该组建“火箭军”,周恩来摇头:应该改个名字》发布于2023-9-1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