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以水代兵”的战斗范例不少,而尤以围绕着黄河的为多。
而在近代史中,发生在黄河上的最为令人震惊的“以水代兵”战例,还是要数在1938年前后,蒋介石下令炸毁黄河以求阻挡日寇的那一次战例。
时至如今,郑州市黄河花园口景区里,还留着一块写有“民国堵口合龙记事碑”的石碑、以及一块河南省政府在1997年所立的“黄河花园口决堤渡口记事碑”。
两块石碑一前一后,但不约而同地都在展示着那次震惊中外的“炸黄河”事件。
1938年6月,日寇逼近郑州,毫无战力的国民党望风而逃。
为了能够“挽回颜面”,蒋介石想出了“扒开炸毁黄河大堤”、以求“以水代兵”的计策——
然而,他自以为的“妙计”,却最终导致黄河决堤,洪水倒灌入豫皖苏三省数万公里的土地之上,致使高达八十九万同胞受难,更是让“花园口决堤”和“长沙大火”、“陪都防空隧道窒息”一起,并称为抗战期间的三大惨案。
而就在惨案发生后不久,国民党中便有传言,称蒋介石当时下令炸毁黄河时,曾经亲眼在黄河当中看到“三条蛟龙翻滚不休”。
这一传言亦真亦幻,甚至还有人称,宋美龄的日记也同样记载了这一异状,这更让许多人都将信将疑。
多年以后,传闻中的宋美龄日记被公布于世,这一传说才似乎真正真相大白……
一,放“黄龙”
1938年5月底,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部接到了一个电话。
来电的人是位于前线作战指挥的待从室第一处主任林蔚,而接电话的,则是长官部的代参谋长。
面对林蔚对于作战计划的询问,代参谋长含糊其辞地东拉西扯了半天,终于说出了最近国民党内部高层正在商讨着的一件事情:如何放出“黄龙”。
“黄龙”指的正是那条常年奔涌不息滚滚黄河,而彼时的国民党,也正面对着日寇的步步紧逼——
1938年4月,在台儿庄战役之后,日寇另择他路,计划集结了十多个师团、将近30余万兵力开始了对徐州地区的夹击,并分出数万兵力强渡黄河,试图沿陇海路向西进犯,严重威胁郑州及开封两城的安全。
为了阻拦日军,蒋介石匆匆乘飞机抵达了郑州第一战区指挥部当中,为国民党军队坐镇指挥。
彼时率领日军侵袭徐州的,正是在战场上已经“大名鼎鼎”的土肥原贤二,而当时作为第一战区参谋长的程潜,更是因为手中有着十二万人马,而笑称:“吃也能把土肥原贤二吃掉!”
可笑又可惜的是,程潜信心满满,可是他手下的几个下级指挥官却是色厉内荏的草包,虽然身后有长官坐镇,远远看见日军气势汹汹而来,顿时吓得仓皇逃窜,兰封和商丘也因此先后失守。
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已经获得喘息之机的土肥原立即率兵向开封进攻,这也导致郑州越发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郑州,原是十省通衢之地,乃是中原腹地中连通南北的枢纽要道,对于整个中国都意义重大。
在有关豫东战役和黄河决堤的记载当中,连国民党内部曾经认为:“如河南省全部丢掉,则武汉与西安的保卫将更加困难。”
眼看日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已经逼近郑州,然而国民党军队却始终缺乏斗志,跟在蒋介石身旁的陈果夫提出了一个“以水代兵”的计谋:
原来,早在1932年,陈果夫就曾经组织过20万民工修缮治理过淮河,也因此见识到了河水的威力。
所以,早在台儿庄战役之后,陈果夫便私下给蒋介石写了一份详尽的汇报。
在这份汇报里,陈果夫提到“黄河南岸千余里地极不易守”,更是颇有想法地提出“挖掘河堤”以求“将日寇隔绝于豫东”的打算:
“若大汛时,恐日军决堤以制我;若我等能取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可以水反攻制敌。……只须将沁河口附近的北堤决开,全部黄水即可北趋漳卫,则敌反居危地,而我之厄可解。”
然而,黄河的威力众所周知,涛涛大浪一旦放开,那可不是像军队一样,说收就收。
蒋介石面对这一计策,犹豫良久,尤其是一想到未来史书功过时,“炸开黄河”所引发的种种后果,都会落在他这个最终决策者的头上,这让他不由得反复思量、犹豫再三。
只是,他可以瞻前顾后,日寇却并不愿意多给他时间。
6月伊始,随着日寇西犯的脚步逼近,郑州的危机愈发严重,蒋介石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在三番两次得到相关建议后,蒋介石终于拍板,决定掘堤放水,企图借由黄河之力送走穷凶极恶的日寇军队。
二,“黄泛区”
最一开始,蒋介石等人计划扒开的河堤并不是现在的花园口位置,而是在赵口附近。
然而,由于赵口的河堤修建得十分坚固,加之该处的黄河水流并不算大,士兵们连续两次扒堤疏通都收效寥寥。
往往还没等人力扒开多少,黄河水就裹挟着大量泥沙冲刷而过,两侧的堤坝也被水流带得不断向缺口处倾塌,士兵们一天下来事半功倍,苦不堪言。
得知此事后,蒋介石派遣蒋在珍和熊先煜等人前去重新拟定计划。
一群人在河堤边走了一圈,最终又敲定了水流汹涌、堤坝相对薄弱的花园口作为第二处决堤口。
为了鼓舞人心,在得知位置后,蒋介石还亲上堤坝,作为监工盯着士兵们施工。
伴随着炸药沉闷的响声,花园口的堤坝霎那间溃开,汹涌的黄河水拍岸而过,朝着东南方向倾泻而出,激起了磅礴的白色水雾。
就在这大团大团的水雾当中,蒋介石的随身侍从们突然发现,蒋介石盯着黄河的脸色陡然变得古怪了起来。
有侍从大胆地走上前,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见蒋介石激动地喃喃自语道:“龙,那是三条蛟龙啊!”
龙?侍从们立刻抬起头来寻找,可是除了水雾和奔腾的河水以外,谁也没有看见那所谓的“蛟龙”,而一直到水雾退去,蒋介石才如梦初醒一般回过头,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堤坝。
彼时的国民党军队并不知道,他们的这一行为,会在之后给中华大地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
花园口决堤第二天,大量的黄河水顺着花园口和赵口蔓延,所经过的所有农田、村庄、道路,都被黄河水毫不留情地夷为平地,民众死伤无数,哀鸿遍野;
不仅如此,黄河一路向东南方向奔腾,并在中间分成两条长河:一条顺着贾鲁河经过尉氏、开封、西华、淮阳、阜阳,最终从正阳关内汇入淮河;
另一条则沿顺涡河路过通许、太康、亳州,最终从怀远汇入淮河当中。
两条长河的滔滔浊流中挟带着滚滚泥沙,不仅给淮河长江一带带来了严重泛滥的洪水灾难,更是淤塞了无数河道、水井,导致淮河水系同样受灾严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根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决堤后,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共有44个县市遭到了毁灭性的灾害,其中受灾的无辜百姓高达千万人次,更有高达八十九万人在洪水中死于非命;
更有甚者,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沉淀后足有两三米高,而这些泥沙几乎全是盐碱沙地,无法种植庄稼。
放眼望去,曾经有着土地屋舍的村落城镇,哪怕在黄河浊流退去后,也全都成了荒草盐碱地,不仅饿殍遍野、连年饥荒,更有大量黄沙和蝗虫“随风而起”,灾民只得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求生。
实际上,国民党也曾经想当然地计划为花园口下游的居民们发放“迁徙费”,只不过,所有人都低估了黄河带来的巨大威力。
决堤的下游几成汪洋,无论是国民党设置布施的粥场,还是只有万元的“迁徙费”预算,都在黄河带来的巨大灾难前成了杯水车薪的存在。
由于蒋介石的错误决策,自那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地理书上,又多了一个新的名词:“黄泛区”。
三,“蹊跷”的病
实际上,花园口的决堤一事也并非完全没有好的一面,例如就像最一开始计划的那样,花园口的决堤,的的确确地起到了阻止日寇继续西进的作用:
在决堤后,暴涨的洪水冲散了已经突入豫东地区的日寇队伍,日寇一半在洪水中丧生,一半因为洪水截断后路、无处可逃,被中国军队全数歼灭。
同时,蒋介石也将花园口“炸堤”的黑锅一股脑地推到了日寇的身上:
早在决堤当天,蒋介石便授意手下将决口附近的民房、树木,甚至堤坝附近的一个小龙王庙用炸药炸塌,伪造出一个刚刚经历过爆炸的“现场”;
不仅如此,6月11日上午,中央社首次报道了“日寇炸开黄河大堤”的新闻,随后,《申报》《大公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社纷纷跟进报道,甚至连国际路透社和美联社都发文谴责日寇的这一“暴行”;
随后,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宣部的工作人员更是前往花园口决堤现场,拍摄了一小段在敌军火力轰炸之下、我军仍然坚持不懈抢修堤坝的纪录短片。
在多方造势之下,日寇“炸堤”的行为似乎已经板上钉钉,而由于数千万的民众死伤,导致国内的抗日情绪因为此惨事而空前高涨。
这一点,在7月下旬白崇禧派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也可见一斑:
“(安徽北部)民风彪悍。然此次受敌摧残,多起而组织武力自卫,时有效果,……且与驻军感情愈洽,数逾十万之多。”
不过,面对黄河的肆虐和民众死伤,真正做出决定的蒋介石始终还是心虚的。
毕竟在野史记载里,离开黄河花园口后不久,蒋介石就生了一场大病,虚弱到一度下不来床;而对于蒋介石的发病原因,蒋家上下却始终讳莫如深。
由于蒋介石“病得蹊跷”,加之之前他曾经在堤坝上表示看到了“三条蛟龙”,许多人都猜测蒋介石是不是因为见到了一些神鬼之事,因此才缠绵病榻。
更有甚者,曾经有人拿出一份号称是蒋介石之妻宋美龄的日记,来对这一说法进行“佐证”,认为蒋介石见到的“蛟龙”或许“确有其事”——
只不过,连这份所谓的“宋美龄的日记”,都从来没有得到过宋美龄或者蒋家人的承认,更没有官方资料和权威记载能够证明其真实性。
所以,蒋介石看见“走蛟”之事,终归永远只能落在传闻当中,而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证实。
而假如以我们现代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蒋介石生病这件事,或许也有另一种更为可靠的原因,那就是“心病”:
众所周知,由于年轻时的纵欲和摄入食物的不检点,蒋介石始终身带一些慢性疾病。
早在围攻土肥原贤二数次而不得、甚至手下士官望风而逃时,蒋介石内心显然愤怒难当,郁气难舒;
在这之后,蒋介石在花园口堤坝上看到的所谓“三条蛟龙”,很大可能是因为茫茫水雾当中,视野朦胧,蒋介石误将河道的走向、或者旁边人的走动看成蛟龙,不过,这样的联想必然会让他受到极大的惊吓;
而在见到所谓“蛟龙现身”、又得知黄河泛滥牵连到成百上千万的民众后,蒋介石更加心虚、乃至于会害怕恐惧,生怕这件事最终败露,自己背负千夫所指的罪名。
在这样的“外界刺激”之下,蒋介石就此病倒,或许就情有可原了……
四,结语
由于战争的反复,“黄泛区”存在了足足八年之久。
直到1947年3月,在中共中央和周总理的斡旋斗争之下,相关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才在花园口进行了堵口合龙,黄河重归故道,曾经肆虐了将近三十万平方公里的黄河终于回到了它原本的位置之上。
只不过,直到此刻,国民党还将黄河花园口炸堤的暴行推到日本的头上,一直到1975年5月,蒋介石去世后不久,国民党高层在台湾编写的《抗日战争史》上,才第一次遮遮掩掩地承认了花园口“决堤”的事实。
只可惜,时过境迁,加之蒋介石已死,人们虽然震惊不齿他的行为,却也总算没有过多地讨伐蒋介石的这一行为;
同时,或许我们能从蒋介石炸堤当中找到另一个谜团的答案
——既然蒋介石能将炸堤一事硬生生用谎言扣在日寇的头上,或许所谓的“蛟龙”,也是他用以掩饰谎言的另一个谎言。
只不过,当事人已逝,这样神乎其神的传说,也最终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蒋介石炸黄河亲眼看见三条蛟龙?宋美龄日记令真相大白》发布于2023-8-25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