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1年5月1日夜,北京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毛主席、周总理和外国友人西哈努克亲王等人,早早地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的休息室里,准备在夜幕降临时分与民同乐,庆祝每年一次的“五一劳动节”。
活动开始后,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向全国人民致意,台下“毛主席万岁”的声音惊天动地,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此节过后毛主席再也没有登上过天安门。
这对已经习惯了与毛主席共同庆祝“五一”、“十一”等重要活动的全国人民来说,心里一时适应不了。同时,这也让国际社会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喧嚣尘上。
那么,毛主席为何再也不上天安门?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一、北京天安门,中华儿女共同向往的地方
北京天安门,是祖国的心脏,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向往的地方。登上天安门的台阶共有67级,每个人来到这个地方,都会情不自禁,一步一个台阶地慢慢回味与观赏。因为这里是毛主席曾经走过的地方,都想体会一下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感想。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电梯已经安装和调试好了。然而,当毛主席率领朱老总、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到来时,他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坐电梯,都自愿迈着矫健的步伐,一步一个台阶登上去。
他们走得不是很快,有时走几步便会停下来,讨论几句。他们精神百倍,谈笑风生,每一步都走得那么从容而淡定,每一步都包含着全体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抗争精神,每一步都是胜利的凯歌和祖国未来的希望。
正如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入北京时所说的那样,这又是共产党人的一场“赶考”。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充满胜利喜悦之情的同时,也知道肩上的责任重大,也绝不会辜负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望。
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以后,看见天安门广场彩旗飘飘,人潮涌动,人民群众欢欣鼓舞,都在庆祝革命胜利的果实。毛主席等人站在栏杆旁边,远眺台下万千群众的海洋,才真正体会到了建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今后任重而道远的历史重任。
因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日子,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它让四万万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社会和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富强壮大、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从今天开始。
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新中国经历了三年土地革命改造,地主豪绅被惩治,土地回归到人民手中,让人民生产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在农业上大力兴修水利,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工业上找到了大型油田,解决了石油进口难的问题,改善了国计民生。
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挑衅,毛主席运用自己高超的智慧谋略,一次次把危机化解于无形。西方国家企图在经济上对我国进行封锁,我国则专心搞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内需的投入,一些当年修建水利工程至今还在沿用。
在战争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企图从朝鲜打开突破口,在毛主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思想领导下,我国志愿军打得他们满地找牙,让美国佬不得不在板门店签订和平条约;针对印度国家的无理取闹与挑衅,我国给它机会仍然不知好歹,给予强有力的还击势在必行,最终在解放军的秒杀下,让印度彻底认清现实。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是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决策,带领中国人民顶住了各种压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让我国实现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毛主席曾经多次登上的天安门,也成了中华儿女心中向往的地方,因为那是毛主席驻足远眺之地,是新中国开始的地方。
建国后,毛主席一直在为国为民辛苦操劳,日理万机,那么,他为什么“五一”、“十一”还要在天安门与人民群众共度佳节呢?
二、终生为国为民,对人民饱含深情
1949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被赶到台湾后,毛主席等人从西柏坡来到北京,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正式开始。人们熟知的是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言,以为这是他第一次登上天安门。
事实却是在当年7月份,毛主席就已经登上过天安门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建国伊始,开国大典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当年7月7日,毛主席就曾上过天安门,在城楼上举行了抗战周年纪念活动,首都人民参加了此次盛典,这也是毛主席第一次登上天安门。
据有关文件统计,从1949年开始到1971年“五一”结束,毛主席的一生共登上北京天安门共计46次之多,以至于人们一看到天安门,就会联想到他熟悉的身影。为什么会这样呢?
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毛主席讲话过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看见人民群众充满强烈的自豪感,毛主席也深受感染,举着手向人民挥手致意。面对高呼万岁的声音,他也情不自禁地积极回应着:“人民万岁!”
这份胜利中饱含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饱含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也饱含了全国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的无限遐想。场面之宏大,让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都目瞪口呆,连连称赞。
开国大典过后,毛主席便决定于每年的“五一”、“十一”这两大节日,登上天安门与人们共同庆祝,甚至有一年他还亲自来到城楼下,走入群众身边,席地而坐,询问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不是在作秀,而是实实在在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一种崇高情怀。
据毛主席身边的警卫人员陈长江回忆,毛主席一生都在贯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次,毛主席派身边的警卫人员,悄悄回到家乡实地调研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回来后他问得很详细,以至于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前,他都能以第一手资料,高屋建瓴地领导一切。
196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之年,现在回想起来,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可谓相当长远。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受限,无法提供众多的工作岗位,加上人口众多,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无事便会惹是生非。
而当时的农村农民文化不高,农业生产落后,知识青年下乡与农民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能促进农业生产,又能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
毛主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做出了英明决策,让国家平稳地过渡和发展,真可谓深谋远虑。
其实,毛主席每年不辞辛劳地两次登上天安门,其目的就在于向祖国和人民传递一种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想看一看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想听一听人民群众心里的呼声,对人民始终饱含丰富的感情,始终把人民的温暖放在心间。
但是,1971年5月以后,毛主席由于国事操劳,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甚至出现了两次因肺心病而休克的情况。幸好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苏醒了过来,可是行动大不如前,不得不取消在天安门的一切活动。
当时的他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叮嘱朱老总:“让老帅们常来看我。”那么,作为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应该随时都能见到开国元帅们才对,他为何还需要特地嘱咐呢?
三、创业艰难苦难多,革命友谊最难得
人民政权的建立,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而是在毛主席等一批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互相理解和支持,彼此建立了深厚革命友谊,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多年的战斗,也让共和国的元帅们身体遭受重创,在1971年以前就有罗荣桓、贺龙等两位元帅相继离世,退休在家疗养的陈老总又直肠癌病情加重,得知消息后的毛主席内心更是充满了孤独之情。
1935年5月,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决定红军主力部队离开苏区,留下了陈毅率领的游击队在赣南一带继续战斗。离别时,毛主席紧紧地握住陈毅的手再次说道:“相见恨晚,相慰平生。”
陈毅接到中央的决定后,立马带领部队打击敌人,给中央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提供保障。陈毅的坚决和果敢,毛主席十分欣赏他。当年在井冈山会师时,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那将近3年的时间里,陈毅的部队多次受到敌人的侵扰,他们不得不在密林深处与敌人周旋,常常住山洞,睡草丛,风餐露宿,但是他革命的斗志和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丝毫没有改变。在敌人经济封锁最严密的时候,为了鼓舞全军士气,陈毅做了《梅岭三章》,以铭心志。
毛主席读到了陈毅的诗词后,不但佩服陈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还十分欣赏他的诗词造诣,把他视为文学上的知己。这种革命友谊加上灵魂知己,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949年5月,解放上海迫在眉睫,但是派谁去合适呢?毛主席想到的第一人就是陈毅。他认为陈毅不仅懂军事,文化水平也高,是天生的儒将。而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城市,不能武打,而要文打,最重要的是把一个完整的上海交给人民。
陈毅也没有辜负党中央毛主席的信任,用16天时间彻底解放了上海,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上海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由此,陈毅成了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
1972年1月6日,副总理陈毅元帅与世长辞,在他的追悼会上,毛主席衣服都来不及换,穿着睡袍就来到八宝山参加。毛主席在肯定陈毅伟大一生的同时,更是为痛失战友而沉痛哀悼。
众观毛主席的一生,无论是十大元帅,还是十大将,每个人和他的关系都很好。在开国大典上,将帅们都精神百倍地陪着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举国欢庆、与民同乐,是何等的威武雄壮。
然而,随着上天安门次数的增多,陪同的战友却越来越少,当看见昔日的战友一个个老去,难免黯然神伤。
后来,出于身体原因考虑,毛主席不能再上天安门与民同乐了。由此,他便叮嘱朱老总,希望元帅们常来看他。也想在闲暇之余,和曾经的老战友们聊聊天,谈谈工作以外的战友之情。
朱老总知道毛主席的意思,便微笑着对他说:“主席放心,您是我们的主心骨,元帅们也非常想念您。”
朱老总向健在的元帅们通报后,他们个个倍感荣幸,常常来找毛主席汇报工作聊聊天。
比如后来在党发展的关键时刻,叶帅、聂帅等人就是深受毛主席思想的影响,才牢牢把握住了我国的前进方向,也才换来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结语
毛主席的一生是伟大的,他大公无私的革命战斗精神,心里装着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铭记和践行。
他关心战友、珍惜革命友谊、不忘初心的做人道理,更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感恩毛主席留给我们伟大的精神财富,更要学习他那排除万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毛泽东最后十年》,陈长江,赵桂来,2018.05.
辽视档案纪实
毛泽东一生先后46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 今日头条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1971年后毛主席再未上过天安门,并叮嘱朱老总:让老帅们常来看我》发布于2023-8-25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