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孩童时期的偷窃行为可能只是为了好玩新奇,不理解偷窃的具体含义,在家长的发现教育下,还能及时改正。
如果家长并未及时发现孩子的偷窃行为,更会引发巨大后果,让孩子误入歧途。
每个人的孩童时期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格外的想引起大人们的关注。
从大笑、大哭、到调皮捣蛋又或是“小偷小摸的恶作剧”。
更有甚者从中获取隐秘的快感,认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奇异的满足感。渐渐地,心理疾病“偷窃癖”就产生了。
2022年的一则新闻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起因是上海一女生娜美(化名)出差两个月回家,发现自己家中的大量衣服、现金、包包、首饰都不翼而飞,
多次寻找无果后,便不了了之。没想到却在半年后的某书上无意间看见自己丢失的物品在房东郭某的视频中频繁出现。
房东郭某在某书上的“人设”是拥有多套房产、经常出国游玩的富婆。最初在被警方逮捕后,拒不承认偷窃事实。
一会儿说是因为租客没有交清房租,这些东西是用来抵押的;一会儿说是租客搬走的时候落在房间里,所以被她捡到了。
但在警方调查之后,发现其视频中很早就出现了娜美的遗失物品。在铁证面前,郭某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的偷窃事实。
这则新闻一出,引发网友们的激烈讨论,很多人都不理解,郭某如此家境,为何还会选择偷窃?
因为在他们看来,偷窃能让他们享受到紧张刺激的快感,而当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被人发现或让他们遭受惩罚时。
心理上能获得一种受人关注的满足,弥补其情感上的缺乏,更让他们无法自拔。
纵观往年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郭某的行为不是个例,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整理,发现还有许多关于富家子/女偷窃成瘾的案例。
例如,2019年江苏镇江一名身价千万的富豪姜某,频繁出入公共浴室进行盗窃;北京一年薪40万海归男博士连续17次偷窃快递,涉案物品有21件,
但都不是贵重物品,最终被警方拘留;37岁富家海归女偷窃成瘾,在2013年、2014年、2016年多次因盗窃被判刑;浙江陈某开宝马X6偷包子铺零钞。
被店主当场抓住后,辩解道自己不是真心想偷钱,只是控制不住自己……
以上种种恶劣行径,却能让大家看到更深层次的一面----“偷窃癖”。
偷窃癖是一种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
其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
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它明确目的,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
“偷窃癖”的最初成因都出现在孩童时期,由于希望获得大人的更多关注,却使用不恰当的方式行为,且没有及时得到指正,从而形成一种怪异心理癖好。
多数有“偷窃癖”的人,都认为偷窃不是为了财物,只是可以从中获得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如同上瘾一般,无法控制自己。
小到发夹皮筋、大到手机钱包,只要行窃成功,都是一场狂欢。
面对此种怪癖频繁出现的主要情况,归根结底还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不够富足。渴望从其他人身上获取关注度,博取眼球,从而达成获取心理满足感的目标。
一些人是由于童年时期家长的不负责任,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出现偷窃行为;一些人可能因为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不强,
或者因为心理上的空虚和无聊感而想通过偷窃来获取刺激和满足……
“偷窃癖”虽然能短时间内让人获得巨大的快感,但是长时间过后,终究会对人形成不可逆的伤害。
脱离偷窃氛围后,不仅容易让人产生负罪感和愧疚感,而且长此以往容易对人的心理造成创伤,从而产生抑郁。
所以,大家更应该重视起来,不要最终走向不可挽回的局面。
“偷窃癖”是一种心理疾病,对于病症,就要对症下药。因为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匮乏,如果总是向外寻求认同,就永远也无法真正疗愈。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反而是多关注自身情绪,关注自身的需求,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
大家有时间不妨好好坐下来,多看看书、听听音乐、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又或是出门旅游,看看风景,让生活节奏慢下来。
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自身来寻求满足,让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价值的实现,才是破除“偷窃癖”的最佳方案。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上海富婆“上瘾”行为曝光,撕开了病态群体最后一块遮羞布》发布于2023-8-24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