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艰苦奋斗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早在工农红军革命时期,就有言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每一位共产党员,都秉持着节俭生活的理念,这是在过去艰难生活时所养成的习惯,也是立足于现在美好生活的忆苦思甜。
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
在那段艰难刻苦的岁月 ,每一位领导人都为了更好的尽一份力,都纷纷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作表率,因此也为后辈留下了许多故事。如“朱德的扁担”、“彭德怀的背心”、“邓小平的夹克衫”。
朱老总在井冈山革命时期,由于战士们担心朱老总刚刚康复的身体承担不了太重的担子,于是纷纷规劝朱老总歇息,由他们下山抬物资就可以。
革命时期的朱老总
但朱老总坚持干活,不搞特殊,于是每天肩挑着两大箩筐的重物上山下山,每天都极为劳累,最后再次生病。
战士们感伤于此,于是藏起来朱老总的扁担,然而朱老总在病好后仍然出现在了上下山的队伍当中,战士们接连又藏了几次,但第二天朱老总仍旧是提着扁担准时出现。
这也为红军树立出来优良传统,在此之后,我党高层纷纷以身作则,艰苦朴素成为刻在我军骨子里的根。
特殊的“四菜一汤”
在中国红色革命最为困难的时期,毛主席带头不吃肉,每顿饭菜都有着严格的计划,早上就是咸菜窝头配着稀粥,有时候没有咸菜,就是两根老乡带来的辣椒就饭,甚是清贫。
在宽裕的时候,毛主席中午一般就是谷子饭或者粗粮饭,有时候工作忙时,就直接对付点窝头,就将午饭了事了。晚上则是一个烤玉米,艰难时选择不吃晚饭,只是喝点稀粥。
这种在食物上的规格,渐渐影响着我党的风气。
毛主席
后续随着战事加紧,毛主席开始号召战士们在瓦窑周边开垦菜地,主席自己便有着一大块菜园子,里面种植了许多时令蔬菜,平常有空闲时,毛主席便会在菜地里劳作,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活动活动筋骨,一方面当做是锻炼身体,再一方面解决餐食,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在此之后,毛主席的菜肴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种植出来的,就是在接待其他领导时,饭桌上也没出现什么荤腥,萝卜白菜、豆角土豆,大家吃的其乐融融,纷纷夸赞主席对于种菜有一手。
毛主席宴请来宾
即使是在1942年接待外宾时,最具高规格的“四菜一汤”中最特殊的也就是“一碗鸡汤”,剩下的四菜,都是毛主席在屋外菜地种植的白菜豆角,一碟毛主席亲自腌制的咸菜与辣椒。这顿饭如果放在今天,怕就是用来接待自家亲戚都脸面无光,更何况这顿饭是最具规格的接待外宾呢。
与会的外国记者感慨到:作为领导人的主席生活艰苦至此,更别说手下的普通战士们了。
当国外记者将宴会的照片登报后,整个国际为之震惊,在中国的北方,竟然存在着这样一支革命队伍,他们凭借着最基础的生活物资,竟然拖住了法西斯一半的兵力,为世界战争的胜利做着杰出贡献。
前线吃紧、后方紧吃
1940年,一位新加坡华侨回到祖国,他首先是去了重庆,老蒋对此十分重视,下令用心接待,一定要拉进双方之间的联系。
这位华侨,名叫陈嘉庚,是当时“南洋华侨总会”的主席。这个协会秉持着筹款救国的理念,大范围的募集捐款,后续将捐款转化为抗战所需的物资,帮助了许多国人,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嘉庚
而这次回国,一方面是多年离家,对故土故人忍不住的思念,再一方面则是对国内形势进行考察,作为同盟会元老人物的陈嘉庚,在很早的时候便听过中国共产党,但他年轻时一直在追随中山先生,所以对于国民党有着天然的热情,在以往的捐助中,大多是倾向于国民党的需求。
但随着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南洋华侨总会内部也开始出现其他的声音,对于捐助,不少人开始选择交给中国共产党,这些声音让陈嘉庚开始了思考,同时他耳边也传出来关于国民党的各种声音,于是,便有了这次陈嘉庚的回国之旅。
国民党迎接陈嘉庚
当陈嘉庚被国民党接待人员请到宴席上时,脸色瞬间便黑了下来,看着满目的奢华景象,再想想那些为救国家而捐款的贫苦大众,自己有愧于他们啊。
有人曾对这场宴会进行了估计,光明面上的物资估计就价值8万多元,按照当时的物价,差不多可以重庆市场上购买800多头牛。
蒋介石派来陪同陈嘉庚的亲信以为陈嘉庚是因为这场宴会不到位而不高兴,于是第二天再度摆宴邀请,气的陈嘉庚登报大骂其铺张浪费。
蒋介石
不久之后,陈嘉庚在宋庆龄的介绍下,开始奔赴延安,他在延安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与重庆不一样的氛围,毛主席在白菜豆角的晚宴上,表达了对陈嘉庚等华侨帮助、救助祖国的感谢。
从延安回到重庆后,陈嘉庚迅速召开了记者发布会,当众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从此,蒋介石失去了南洋华侨的支持。陈嘉庚这位同盟会元老从此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开始全心全力支持延安的红色革命政权,在他的不断号召下,南洋华侨们开始捐钱捐物,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事业提供了非常巨大的帮助。
陈嘉庚与毛主席
在抗战结束后,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此后的十数年间,我们的国家连续经历着来自世界的考验,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所以在民生民力方面与世界大国还存在着许多差异。
因此,老一辈的革命家们,依旧坚持着曾经坚守的高尚品格,将这种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家庭教育当中。
毛主席的早饭依旧是咸菜窝头配稀粥,甚至在面对自己疼爱的“娇娇”时,也没改变自己每个月固定的伙食额度。
开国大典上的毛主席
由于李敏在年幼时便随着母亲在苏联生活,所以在刚回到国内时对于咸菜窝头的早餐搭配极为不适应。当毛主席了解到事情后,并没有特地为女儿开小灶,而是耐心的劝谏孩子,给女儿讲述了常年战争的不容易,讲述自己年轻时看到的那些连饭都吃不上的人们。
在毛主席的感召下,李敏很快的接受了中式早餐,也开始坚守勤俭节约的生活。
除此之外,许多领导人都将这项美德言传身教,在教育孩子后辈时,不忘以身作则。
节俭的绿豆稀饭
邓小平衣着服饰十分简朴,对于自己的穿着,向来没有什么要求,经常就是三件套:布衣裤和老布鞋。
这还是他在建国以后才固定下来的穿着,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为了帮助其他展示,经常是穿着自己编织的草鞋。
那时的他便养成了吃绿豆稀饭的饮食习惯,他总是践行着“节省每个铜板支援革命战争”、“每人每天节省一把米支援红军”的口号,努力的减少没必要的花销。
邓小平
那时候老区的毛巾是一个很大的消耗,一是因为材质,二是因为战士们力气都大,所以战士们每隔半年左右就需要跟换一条毛巾。但邓公他有一条用了许多年的毛巾,之间颜色变浅,但不见其损坏更换,于是就有士兵向邓公寻求秘诀。
邓公解释道这种毛巾材质软,所以不能太过用力,而将士们一般都是两只手用力将毛巾中的水分拧干,所以很容易损坏毛巾中的纤维。而邓公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毛巾,每次都是用手去将毛巾中的水挤出来,这样就减少了毛巾的损坏。
工作中的小平同志
据记载,邓公在休闲时,常穿着一件深褐色的棉袍,周边的人说,这件衣服穿了快30多年了,上面缝缝补补,满是补丁,邓公常把它当成一件睡衣来穿。后来随着年纪逐年增大,为了方便生活,他几乎整体都穿着这件棉袍,不仅散步时穿,就连在家中办公、看书时也穿着它。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这样穿舒服、自然。
但邓公在工作时,却极为严谨,在面对香港回归的问题时,邓公的穿着便十分严谨,军绿色的军装,黑色的皮鞋,在加上一丝不苟的头发,让人一见面就感觉到一股威严与庄重。
小平同志与年轻时候的王毅
在流传的几张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邓公与如今已经是中央外事办公室主任的王毅的合照。
不协调的夹克衫
在邓小平同志的纪念展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件极为独特的夹克衫,据说这邓公最为特别的两件衣服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这件夹克衫的每一个纽扣之间的间距都是15厘米,而到了最下面的一个纽扣,间距却只有4、5厘米不到,整体看起来极为不协调,一是这件衣服不是那种正常一点的制衣款式,二是这件衣服与邓公的性格形象并不搭配。
邓小平的夹克衫
在我们的印象中,邓公干练、严谨、一丝不苟,他对于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关注。而这件有点别扭的夹克衫,的确实邓公的衣着,而且这件衣服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他是邓公南方谈话时所穿的。
1992年,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不久之后,这里便迎来了腾飞,迅速成为全世界都瞩目的存在。
在南方巡视之前,邓公考虑到南北方的天气差异,于是向女儿提出购买一件夹克衫的需求,这是女儿第一次见到父亲买衣服,并不好抉择,于是在家人们的一起商量下,购买了这件蓝黑色夹克衫。
小平同志到地方考察
本来子女们是考虑到邓公平日里一件衣服要穿好久,于是往大里买了一点,但邓公在试穿了衣服后,认为其稍长的下摆会影响工作,于是对这件衣服进行了修改。
此后的几个月中,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巡视,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中,他逐渐确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争对性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他在谈话中进行了解读,在最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为我们的飞跃发展奠定了方向。
文献参考:《1988年,王毅和邓爷爷一张罕见的合影,邓爷爷的穿着有大讲究》《毛主席自种蔬菜宴请外宾…四件你不知道的抗战往事》《从邓小平一件不协调的夹克衫说起》《邓小平南巡时穿过的衣服首次公开展示》《为你读党史 | 一件改过的夹克衫 》《1984年国庆阅兵影像,邓小平身穿黑色中山装,检阅军队战士》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1988年,王毅和邓爷爷一张罕见的合影,邓爷爷的穿着有大讲究》发布于2023-7-3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