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这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这是一次备受期待的成功,不仅因为朱雀二号遥一火箭经历了去年底的首飞失利,更因为国内外都在竞逐液氧甲烷火箭的研制与发射,此前均未成功,包括SpaceX的“星舰”。
这一次,“星舰”没有做到的事我们做到了,下一步是什么?蓝箭航天首席执行官张昌武表示,朱雀二号火箭超60%的系统都由公司独立开发,此次发射成功可以视作中国商业火箭进入了2.0时代。下一步,朱雀二号将会面向市场做小批量交付,明年计划交付3-4发,之后连续三年以每年一倍速度增加。2025年,蓝箭航天将试飞可回收火箭。
值得一提的是,蓝箭航天是张江高科投资企业,今年上半年蓝箭航天总部入驻张江科学城,进一步丰富了浦东“蓝天梦”产业生态。
坚持“正向研发”,从零开始闯出一条新路
2015年,张昌武携手两位资深航天人创建了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是蓝箭在创业之初就选定的发展方向。”张昌武说,选择液氧甲烷原因有两个:一是相比于精炼煤油和液氢,甲烷要便宜得多,对于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来说,必须追求性价比;二是甲烷非常适合可重复使用场景下的发动机维护保养。
朱雀二号副总师兼副总指挥戴政曾提出构想:在探索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道路上,如果采用液氧甲烷做推进剂的火箭升空发射、抵达火星等太空目的地后,更容易实现推进剂的就地制取,降低火箭去程携带大量推进剂的负担。
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液氧甲烷就已进入航天推进剂“家族”,近年来液体甲烷火箭更成为全球航天界的“新宠”。仅今年上半年,国外就有两款液氧甲烷火箭挑战首飞入轨,即美国相对论空间公司的人族一号火箭和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舰”,可惜均以失败告终。
国内也有多家商业航天公司进入液氧甲烷火箭这一领域,蓝箭是其中唯一一家正向自主开发的民营火箭公司。所谓“正向开发”,就是从零开始闯出一条新路。对火箭公司来说,就是设计、工艺、制造、测试、发射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自研。
因此,蓝箭航天扮演的不是一个集成商,而是选择所有关键核心产品全部由自己设计。朱雀二号是目前为止国内正向自主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火箭,全配套中自研部分超过60%,包括天鹊系列的发动机、箭体和关键单机。目前,天鹊系列发动机已累计完成近10万秒的地面试车,是目前国内成熟度最高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之一,也是唯一具备飞行技术成熟度的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
计划用5年追齐SpaceX猎鹰9的运力效率价格
商业航天公司如何实现“从0到1”?对此,张昌武心中有一张清晰的“三步走”蓝图。除了产品方案得到完整验证,并完整建立起全套支撑方案的能力外,还必须实现商业上的正向回报。此次火箭发射成功让蓝箭实现了技术上的“从0到1”,接下来还要走通商业上的“从0到1”。
商业火箭公司降低成本一般有3条路径,分别是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和火箭重复使用。对于一家坚持“正向创新”的公司,一切都要从头做起。比如为了验证安装了新型发动机的火箭,地面系统和发射场也要做相应改进。为此,蓝箭“大手笔”地修建了一个专门的综合性发射场。
火箭重复回收利用是蓝箭的下一个目标。张昌武透露,此次朱雀二号火箭发射成功后,公司将加快启动可重复使用火箭项目,预计2025年推出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在此基础上,他们计划用5年时间把朱雀二号和在研的可复用火箭打造成精品火箭,追齐SpaceX猎鹰9的运力、效率和价格。如果一切顺利,蓝箭航天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走完“从0到1”的商业航天公司。
探索星辰大海,国家队和商业队都不可缺
2014年,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民营企业正式涉足火箭研制与发射。近十年来,商业航天异军突起。据统计,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已超过400家,在轨商业卫星超过350颗,其中头部企业估值超百亿元。
“如果人类必然要走向太空的话,商业航天将是中国航天的一个有益补充。”戴政表示,与国家队聚焦深空探测、空间探索和空间站不同,商业航天主打低轨市场,对成本、效率更敏感。
航天人常说,火箭有多大,太空的舞台就有多大。比如,“到火星去”至今仍是一件具有科幻色彩的事。液氧甲烷火箭一旦商用成功,如果将来的运力足够大,具备足够强的深空投递能力,完全可以到火星上去制备燃料。
除了技术和商业的日趋成熟,探索星辰大海还需要成熟的心态。比如,“星舰”失利时,现场人员热烈鼓掌;朱雀二遥一失利时,所有人都盯着大屏,现场非常安静。戴政坦言:“现在我们还没有做到对失败的坦然,后续要继续锤炼对失败的容忍性,甚至有胆量说某一次发射瞄准的就是失败,以获取更多数据。相信有一天,我们也有面对失败鼓掌欢庆的那一刻。”
张昌武表示,当初创立蓝箭航天,就是站在中国航天发展60多年的起点上。在研发液氧甲烷火箭过程中,公司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前景,他认为2025年或许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节点,“202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第一个10年,第一波公司已经过了‘讲故事’的阶段,资源会进一步集中,肯定会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
作者:沈湫莎
图片:蓝箭航天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星舰”没做成的我们做到了,下一步是什么?》发布于2023-7-15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