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移民开垦的重点是由南自北的,这也很好理解,在人口较少的时候,人们总是选择最容易的地方开发。在这里只是说一个大趋势,或说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方向。并不是说在郑芝龙开发之前就没有移民了,也不是说在初期开发台南的时候就没有人去台北了。
最初的移民还是延续中国传统的农业迁徙方式,即寻找最适合耕种的土地。但到了清朝末年,随着东方古典时代的即将结束。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由于西方的贸易扩张,港口变得比农田更加能够创造工作机会了。在南部,台南原有与大陆沟通的港口已经由于淤塞不堪大用。好在再往南一点分割“嘉南平原”与“屏东平原”的阿里山脉延伸至海洋,造就了一个天然良港——高雄港(良港后必有山,否则海岸线太过平滑,无法停泊大吨位船泊)。因此台南地区得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在台湾北部,由于可耕种土地没有南部多,因此人口密度也没有南部高。但随着海运时代的到来,位于台湾岛顶端的基隆港被开发了出来(1886年)。而其身后的台北平原则在稍早的时间建立了台湾新的行政中心——台北市(1874当时称台北府)。也许当时清政府选择将行政中心建在盆地当中而未建在再靠西一点的平原上是出于多种原因(比如安全,土地的所有权)。但基隆港与台北的确形成的类似北京——天津的关系(即行政中心加港口)的确使得后期的移民向台北地区集中。这种政商合一的优势在目前仍在继续,台南的人口仍在不断的向台北地区集中。
台湾中间为的山脉全称为“中央山脉”,从东到西又可细分为阿里山脉——玉山山脉——中央山脉。在西海岸又单独生成了一条“台东山脉”。平原地区主要分部在沿海地区,由于中央山脉是偏西生成的,所以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特别是西南部。台中和台北地区都是以盆地为中心,盆地内外有小块平原。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早期的移民为什么先开发了南部的平原,人总是从容易的事情做起的。
台湾岛内的地缘情况大致就是这样,目前大台北地区约有800多万人,台南地区约有600万人,整个台湾地区约2200万人。人口向北集中化的趋势明显。如果从两岸统一的角度来看是件好事。因为移民时间的长短只是区分与大陆心理距离的一个指标,另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指标是与大陆经济的关联度。
我们知道同样是从与大陆长期处于分割姿态的香港就没有独立的市场,你并不能就此认为广东人比福建人更爱中国(香港大部分是从广东移民,台湾则从福建较多)。这是由于香港与大陆的地理距离太近,开发也较晚,使得大部分的香港人目前在内地仍有三代以内的亲属(1946年香港仅60万人口,1949年激增至186万。1959年超过300万,目前约700万);另一方面香港的面积较小,在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大陆的供给,无法象台湾那样可以形成自给自足的系统。这种地缘上的区别,造成了你会经常听到台独,而很少有人说港独。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海峡两岸——台湾的前生今世(三)》发布于2023-7-4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