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杨立三在苏联不幸去世。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国内一片悲伤,周总理更是泣不成声。
因病去世的杨立三,曾是我军的总后勤部长,其军衔与徐元帅平级。倘若杨立三不死,授衔仪式也肯定会有他的名字。
杨立三的身上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他又为党作出了哪些贡献?
年少参军,专责后勤
1900年,杨立三出生于湖南长沙一户普通的家庭。
由于家庭贫困,杨立三从小就开始学着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通过半工半读,杨立三读完了小学的课程。尽管杨立三非常热爱学习,但他也明白家里的艰难。
从学校毕业后,杨立三便不再去追求学业,转而在家乡的一所小学里当教员。
不过,杨立三不甘心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眼看当时的革命形势愈演愈烈,杨立三便告别亲人,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杨立三在部队里被分到了司务长的职位。
司务长的职责,就是专门管理后勤的。
杨立三从司务长为起点,就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后勤事业,他最后一路做到了后勤的最高职位,总后勤部长。
在很多人眼里,与在前线拼杀相比,后勤似乎不太重要。
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后勤部队在战场上虽然不起眼,但它代表的,却是前线战士们的生命线。
纵观历史,有很多支军队,都是因为后勤出了问题才失败的。
杨立三也深知这些道理,他在后勤岗位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这样,杨立三一点点熟悉了后勤的具体工作。
然而,随着杨立三在部队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也越来越厌恶自己的军队。
杨立三加入的这支队伍,其首领为湖南军阀张辉瓒。
在旧式军阀的带领下,这支队伍的纪律与素质可想而知。
部队里的这些士兵,肆意欺压百姓,追逐享乐。
杨立三不愿意同流合污,便产生了离开的想法。
1922年,杨立三最终离开了部队。从此之后,他便一直在考虑未来的出路。
一次偶然的演讲,让杨立三找到了未来的方向。而这场深深改变了杨立三命运的演讲,其主讲人正是毛主席。
1926年的一天,毛主席为了向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亲自下乡,在农民中展开演讲。
在那个破旧不堪的台子上,毛主席一身粗布衣,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
杨立三第一次从毛主席那里,听说了共产主义,了解了共产党。
受着毛主席的鼓舞,杨立三开始有了初步的共产主义理想。随着后来的不断了解和接触,杨立三最终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为了反抗蒋介石的黑暗统治,也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毛主席率领发动了秋收起义。
起义的部队不多,人数也仅有五千人。然而就在这为数不多的五千人中,就有着杨立三的身影。
此时的杨立三,在经过革命思想的熏陶后,已经成为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了。
从此之后,杨立三一直耕耘于后勤补给工作,为我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色萧何
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54年不幸去世,杨立三为党和人民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由于杨立三在后勤部门作出的卓越贡献,毛主席将其成为“红色萧何”。
在革命时期,与国军相比,我党在后勤方面就有着巨大的劣势。
在红军时期,面对国军发动的多次围剿,革命根据地的形势不容乐观。
当时,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红军队伍多采用游击战的方式来应对敌人。
游击战轻便灵活,机动性强。但部队需要来回移动,后勤的输送便成了难题。
面对艰苦的局势,杨立三日夜思考,终于想出了应对的策略。
他拿来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一些圆圈,这些画圆圈的区域都较为隐蔽。不久后,在杨立三的安排下,这些地方都秘密建立了兵站。
这些兵站大小不同,但相互之间配合紧密,形成了一张兵站运输网。
有了这些兵站,我军的游击部队便能在物资不足时,得到及时的补助。
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资供应之外,杨立三要解决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当时,我党的各方面物资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杨立三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延安时期,杨立三敏锐的意识到粮食不足的问题,他鼓励战士们开垦荒地,囤积粮食。
除了“开源”之外,杨立三还绞尽脑汁“节流”。
在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不仅落后,而且还严重不足。
为了克服这一苦难,杨立三号召各军区建立兵工厂,专门修复一些破旧的枪支武器,减少枪支弹药的浪费。
发展到后来,杨立三还带头研发各种自制武器,力求以有限的力量对敌人造成最大的打击。
在战争年代,杨立三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我军在艰苦的斗争中提供了强大的后期供应。
在建国之后,杨立三仍然没有放松,坚持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1951年1月22日,我党在东北召开了第一届志愿军后勤会议。
在这场会议上,杨立三以饱满的热情,为新中国后勤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意见。
除了为后勤事业的现代化操劳之外,杨立三还担忧着朝鲜战场。
朝鲜战场上的环境更为恶劣,敌人也更为强大,而这也对军队的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立三虽然人不在战场,可他却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战场上的战士们。
后来,杨立三还亲自前往朝鲜战场的司令部,保证整个军队的后勤运输。
然而,就在杨立三废寝忘食的工作时,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了问题。
周总理为其抬棺
1954年12月,在北京的大街上,走来了一支送丧队伍。
这支队伍人数不多,但里面聚集的,大都是中央的主要领导人。
我国的开国元帅,将军等更是有好几位。在左边为他抬棺的,正是周总理。
而得到这种堪比国葬的待遇的,正是杨立三。
当时的周总理年事已大,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然而,在面对别人的劝说时,周总理动情的说道:“当年我就是他抬出来的,如今我要是不送他一程,就连死人都会说话的。”
周总理之所以要坚持为杨立三送行,正是源于在长征时期的一件事。
1935年,红军在过草地时,周总理因为每日的操劳,再加上连续多天的跋涉,身体出了毛病。
在一片荒芜的草地上,医疗资源奇缺,周总理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很快就发展到无法走路的地步。
要想继续前行,必须得有人抬着周总理才行。
但是,现在的战士们身体都已接近极限,谁来抬担架呢?
在这种危急时刻,杨立三站了出来,他和陈赓连同几个战士,一同担负起了抬担架的重任。
在长征路上,每个战士都饿的头昏眼花,根本没有力气去做别的事情。
杨立三本人更是如此,杨立三担心这些战士们,每次找到食物时,他都只是轻轻的吃两口,然后就把食物分给了剩下的战士们。
在抬担架时,杨立三更是饿的头昏眼花,但他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一步也不敢停歇,咬着牙向前走去。
六天后,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周总理也得到了安置。
而杨立三却累的病倒了,等到众人查看他的身体时,才发生他两边的肩膀已经都磨破了。
这么多天来,杨立三不喊苦,也不喊累,始终默默的抬着周总理前进。就连他肩膀上的伤,杨立三也对众人隐瞒。
看着躺在一边的杨立三,周总理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杨立三不畏生死,克服巨大的困难将周总理抬了出来,周总理自然也把这份恩情记在了心里。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在苏联不幸去世,享年54岁。
实际上,对于自己的身体,杨立三早已有了预感。
在多日的操劳下,杨立三的身体早已经出了毛病。
但杨立三不愿意耽误工作,面对旁人的劝阻,他曾经说过:“无论我怎样经受病痛的折磨,我都要继续干,趁着有时间尽量多做些工作。”
等到杨立三不得不去医院治病时,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反应了。
为了治病,杨立三登上了去往苏联的飞机。在苏联,杨立三终于有了机会好好休息。
在疗养期间,杨立三甚至还踌躇满志,希望自己出院后能够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然而,由于他的癌症病情已经到了晚期,所以杨立三没能成功出院、不久后,杨立三就去世了。
杨立三去世后,周总理万分悲痛,为了纪念杨立三当年的恩情,周总理决定亲自为其抬棺。
杨立三的去世,是我们党和人民的损失。这么多年来,他对于我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在授衔仪式前不幸去世。
倘若杨立三仍然在世,在授衔仪式上也会有他的名字。
只可惜所有的一切,全都定格在了他去世的那天。
结语
由于杨立三主要负责后勤部门,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
但无论杨立三的名气大小,他为党作出的贡献都不能被埋没。
在革命历程中,杨立三不求名利,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杨立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现在处在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学习杨立三的这种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此人是解放军总后勤部长,与徐向前平级,大授衔前却死在国外》发布于2023-6-27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