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自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整个19世纪,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他最依赖的就是总兵力达15万的海军部队控制的世界航线,这让英国可以把把陆军送上任何一个大洲,肆无忌惮地去侵略那些他想去侵略的国家。
19世纪的英国纵横四海鲜有对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意英国人提出的要求,那么必将会迎来英国远征军的打击!于是,在19世纪中期爆发了著名的鸦片战争,因为英国企图通过武力敲开古老中原王朝的大门。第1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议会在表决通过战争的决议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很多人对能否打赢大清帝国抱有比较悲观的看法,表决的时候271对262,仅仅以九票的优势通过了对大清的战争决议。
战争开始之后却让英国人大跌眼镜,占当时世界1/3人口的大清帝国竟然屡战屡败,最终以大清的失败而结束,几乎同意了英国人提出的所有要求。20年之后的第2次鸦片战争,清朝不光没什么长进,还被英法联军攻入了首都,败得更惨。两次鸦片战争影响了东亚地区政治格局和大清王朝的国运,可这么大的历史事件,英军以及他的后来的法国盟友的兵力损失却极为微小。第1次鸦片战争,英军阵亡69人,受伤451人;第2次鸦片战争,英军阵亡130人,受伤642人;法军阵亡25人,受伤146人。两次鸦片战争,英军的总阵亡数只有199人,负伤1093人,加上法军的伤亡,总伤亡数1369人就把大清帝国给打服了。
从此之后一直到1900年庚子国难,英国和大清之间的关系都还算可以,英国甚至一度想扶持大清帝国成为他东方的盟友一起对抗俄罗斯帝国。相对于清朝认怂的速度,大英帝国在南非遇到的布尔人可没这么好驯服。在历史上,英国为了彻底打败布尔人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其中,第2次布尔战争爆发于1899年到1902年,和我国的八国联军之役几乎同时。战争开始的时候,英国人也堪称料敌从宽。当时布尔的人口总数也就40多万人,就算把全部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也就10万左右。大英帝国在 1900年初,就向当地派出了18万远征军,差不多相当于当地布尔人青壮年男子总人口的两倍。这在英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英国从来没有在此之前为了去征服一个地方集中如此优势的兵力。但是没想到,即便这么大的优势,还是被布尔人打的屁滚尿流。
最后,英国不得不集中34.7万本土兵,15.3万殖民地军队,10万非洲土著,总兵力60万人对布尔人实施铁壁合围,才在1902年取胜,但也让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除了阵亡2.6万人之外,伤病9.8万人,还有934人失踪,总共有大约12.5万人的损失,还损失了35万匹军马,前后总计付出了2.11亿英镑的战争经费。对英国来说,最大的损失不是钱,不是人,也不是军马,是他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所建立起来的无敌神话在这场战争中被打破了。所以,英国的潜在对手德意志帝国才真正下决心准备和英国大干一场,把英国从霸主座位上给推下去。就在英国还撺掇日本在远东和俄罗斯干仗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已经把英国当成假想敌,最终导致了第1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英国彻底失去了统辖天下的硬实力。
几十万人口的布尔人为什么让英国人吃了这么大亏?几亿人口的大清帝国以比布尔人上千倍的人口优势,为什么表现那么拉胯呢?
其实,这正是双方各具特点的形态所决定的。大清帝国和布尔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同,决定了他们站在英国人面前的表现天差地别。
1、大清守内虚外,布尔人全民皆兵。
清朝从统一天下之后,认为面对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所以对于内部的防范要远远超过对于外部的防范。这就导致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没有能力实施全面的动员工作,甚至为了维持内部的稳定,宁可败给外敌。于是,一旦在外战中落下风,就赶紧认怂了。布尔人正好相反,当英国人发动对布尔人的侵略时,当地人能够全面动员起来与之对抗。这就厉害了。一旦英军进入布尔人的土地,就等于陷入了当地人抵抗的汪洋大海,所以英国最终不得不集中远超过当地总人口的部队,通过建立碉堡、拉铁丝网将布尔人的土地分割包围,一步一步压缩反抗者的战斗空间,才最终驯服了这个民族。
2、清军已经废拉不堪,布尔人武德充沛。
清朝建立之后,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八旗子弟的绝大多数人就已经不堪一战,必须靠绿营为主力去扫平吴三桂势力。到了乾隆年间,绿营也不行了,乾隆不得不依靠索伦兵作为救火队。可索伦人太少了,常年的战争人口都得不到恢复,等到太平天国的时候只能依靠汉族地主武装组织当地人抵抗太平军。如果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八旗仍然武德充沛,恐怕英军赢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要知道,在19世纪后期的主鲁战争中,手拿盾牌和标枪的祖鲁人对英国人的战绩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大清王朝。所以,如果鸦片战争中满清能够集中6万清初那样的八旗精锐,一定会给英国人一点颜色看看。
反观布尔人,武德一直都非常充沛。这和当地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布尔人是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国人、德国人的后裔。17世纪,当航海家们发现南非地区有着肥沃的土地之后,就开始向这一带大规模移民。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殖民当局的统治,就向南非的内陆地区迁徙。在这个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一面要和欧洲殖民者作战,一面也要和非洲土著进行作战。所以,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布尔人都在战斗,幸存者都是百战余生的精锐,在武德方面不比任何一个民族差。
3、战术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大清和英国人作战,自始至终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没有找到对付英国人的可行的战术。比如,在第1次鸦片战争中竟然出现了叶明琛这种“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奇葩将领。这种情况,无论底下人有多勇猛善战,也会因为指挥官的无能白白丢掉性命。有的抵抗者也不知道怎么抵抗。看到英军炮火犀利,杨芳竟然使用马桶计。用马桶装上污秽之物,布置在珠江口,马桶口对着英国战舰,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英国的火炮失效,简直是滑天下之稽。反观布尔人,在和英国人作战的时候,想到了很多特别管用的办法。比如,1900年初,当英国18万大军攻入布尔人的领地的时候。他们知道面对英军的战国正规战肯定不是对手,只会给英国人找到机会歼灭自己。于是放弃了城市,撤往内地的乡村,依靠他们对当地的熟悉,在野外对英国人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游击战。
效果非常明显,在不尔人的袭击下英军损失惨重。英军不得不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通过在机动性方面的优势去追踪布尔人的小股部队。
这也是为什么在战争期间战马的损失数要远远超过士兵的损失数。此外,英国还大量采用了装甲列车在主要路线上巡逻,探照灯来帮助照亮夜间的铁路,热气球在高空中观察布尔人的动向。并通过移动发报机给地方部队提供信息。同时,英国还对布尔人实施焦土战术,毁坏那些支持布尔游击队的当地人的农场,将布尔人的老百姓关到集中营统一看管,并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所以,虽然最终依靠综合国力的优势,打败了布尔人的抵抗,却虽胜犹败。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纵横四海的英国,为什么对付大清看似容易,对付布尔人那么难?》发布于2023-6-20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