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提到刘少奇和毛主席,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亲密的战友,是传承的前后辈,可鲜为人知的是,两人之间也曾产生过最大的分歧与矛盾。
1967年初的冬夜里,两人最后见了一面,回去之后刘少奇显得郁郁寡欢,沉默许久后才与妻子说道:
“主席自己也控制不住了……”
刘少奇和毛主席关系如何?分歧在哪?他和妻子说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1898年,刘少奇出生于湖南宁乡。
父亲虽是农民,但是读过书,很重视教育,因此刘少奇八岁就被送入书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书柜”。
年纪稍大之后,刘少奇开始思索革命。
恰好当时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了大规模学生游行,刘少奇也加入了进去。
1916年,刘少奇考进了湖南陆军讲武堂,准备投笔从戎。
只是皖系军阀张敬尧解散了讲武堂,让刘少奇计划直接夭折,最终选择了旅法深造。
毛主席刘少奇的第一次相见,是在1922年,不过两人当时并无太深印象。
1943年刘少奇担任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书记后,才成了毛主席左膀右臂。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刘少奇长期主持一线工作,他十分刻苦,一边工作还一边学习,以至于毛主席都感慨道:
“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
很多人都好奇,这句话是否是杜撰,因为它虽然广为流传,但却难以找到出处。
直到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出来声明,众人知晓这句话竟是真的。
在《百年潮》2010年第七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虽然记不得毛主席是哪一次,是如何讲的,但这句话毛主席肯定讲了,而且不止一次,后来父亲还因为这句话被批评过呢!”
诚然,毛主席本身就是终身学习和酷爱读书的典范,但论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刘少奇并不比毛主席逊色。
小时候的“小书柜”,长大后一直扑在学习上面。
去苏联求学的时候,刘少奇没什么爱好,也很少出门,整天就在房间里学习俄文,翻阅典籍。
后来回国投身革命之后,刘少奇则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用他的话说:
“没有知识和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
关于这一点,张爱萍将军了解的最清楚。
在抗战正酣之际,张爱萍曾在深夜去拜访过刘少奇,当时已经凌晨一两点了,刘少奇屋里却依旧有烛光。
还有1942年突破重重封锁线,在敌后进行反扫荡斗争的时候,刘少奇也笔耕不辍,硬生生将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历史给深耕了一遍。
在刘少奇的书架上,有厚厚一摞中国历史和马列著作。
平时工作他就在休息的时候看,生病了就在病房里看,就连出行的时候包里都要带着几本。
也正是因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所以刘少奇才能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且与时俱进,深得毛主席和其他领导的认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毛主席对刘少奇如此赞同,两人又怎会产生分歧呢?
二 、小问题与大矛盾
其实,对于工作极其专注的毛主席和刘少奇来说,有分歧是正常的事情。
比如说,1956年刘少奇作报告,其中提到了毛主席讲的“论十大关系”,毛主席觉得他讲的不够完善与深入,当即就提出了质疑。
1958年,毛主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时候,刘少奇也有所犹疑,与毛主席进行了慎重的讨论。
在公言公,这些分歧非但没有损害毛主席和刘少奇的情谊,反而还对我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这些分歧最终都能得到解决。
可是到了1962年,毛主席与刘少奇就三年困难时期进行讨论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人的分歧迟迟没能得到解决。
因为刘少奇是非常耿直的,说话也非常直接,所以毛主席难免会不愉快。
而这些不愉快,最终在刘少奇汇报包产到户问题时爆发了出来。
当时,田家英等人结束了调查,回到中央向刘少奇汇报了全国农业问题,并且提出了农民包产到户的意见,对于这个观点刘少奇是比较认可的。
可是刘少奇在将这个意见汇报给毛主席后,却遭到了否定,毛主席认为刘少奇之前在京主持工作出现了问题,可能扛不住包产到户的压力。
此外,当时我国各大城乡还发展起了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毛主席和刘少奇在运动的性质和工作方法上有不同的观点。
在毛主席看来,最要紧的是抓住“主干”,只要能够解决当权腐败干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刘少奇则觉得不然,他觉得问题出在“枝叶”,只要能将基层组织的基层干部整顿好,问题同样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这次会议过后,刘少奇主动找到毛主席,进行了自我批评。
但是两人之间的分歧仍旧存在,再加上康生等人的故意捣乱,情况更加复杂。
当时康生的老婆曹轶欧去北大挑事,刘少奇和邓小平等人知道后很不满,支持北京新市委严肃批评,而康生等人则是反咬一口。
1966年7月,毛主席寻访回京的时候,刘少奇等人还没来得及阐清事实,就遭到了陈伯达等人的污蔑,让毛主席产生了误解。
后来大家围绕工作组问题展开讨论,有人批评刘少奇害怕群众,刘少奇则是忍不住站起来说道:
“革命几十年,死都不怕,如今怕什么群众?”
毛主席说,搞工作组镇压群众专政,刘少奇又说道:
“这是中央决定的事情,不能算专政,我坚持这么认为,不怕下台!”
这是刘少奇生平唯一一次正面与毛主席产生冲突,也让毛主席格外气愤,这才有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江青和林彪等人则是借此机会,对刘少奇展开了猛烈冲击……
三 、矛盾之下的认可
平心而论,毛主席虽然充分表达了对刘少奇的不满,但是当时他仍旧是留有余地的。
在他看来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也不需要立案调查。
1966年10月开会时,毛主席还特意为刘少奇和邓小平说了话:
“不能完全怪他们,他们的错误是有原因的。”
“对待少奇同志,绝不能一笔抹杀。”
正如在邓小平三起三落期间,毛主席始终为他保留党籍一样,当刘少奇陷入低谷的时候,毛主席也不自禁地对他进行了保护。
当时刘少奇提出,想回到人民群众中去锻炼锻炼,毛主席不忍刘少奇再受冲击,于是当即回绝了:
“你年纪大了,不要再往下面跑”。
后来,建工学院方面要求刘少奇前去受检查、做报告,毛主席也皱眉道:
“我觉得还是不宜去的,让恩来去学生方面做做工作……”
1967年初的一个冬夜,毛主席和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中又见了一面,这一次毛主席从头到尾都没有批评刘少奇,只是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还是刘少奇主动开口道:
“主席,让我辞去所有职务吧,回老家种地去,也让运动早点结束,尽量降低党和国家的损失。”
刘少奇言语如此耿直,按理说毛主席该生气了,但是并没有,毛主席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抽烟,久久陷入沉默,许久后才叹一口气。
虽然毛主席没有明说,但是刘少奇与他携手革命这么多年,心里很了解,回到家后刘少奇就和妻子王光美说:
“主席对我也是有限度的,不过群众发动起来,主席也控制不住了……”
刘少奇能够读懂毛主席的心思,这并不令人意外。
毕竟他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而且还为确立毛主席领导核心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毅然选择支持毛主席,这是毛主席能够成为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长征的时候,张国焘妄图另立第二中央,妄图分裂党和红军的时候,刘少奇坚定站出来阻止,拥护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做法。
还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王明等人借着共产国际的名头,对毛主席骤然发难,是刘少奇在会议上三次发言,驳斥了他们的右倾投降主张。
1943年,刘少奇做华北华中地区工作经验报告的时候,明确指出毛主席领导的党中央的路线与方针的正确性。
这标志着以毛主席为首的初代党中央集体政治上正式迈向成熟。
刘少奇的内心深处是尊重并且敬佩毛主席的,他一直在坚定的学习毛主席思想。
只不过在学习的同时,他同样也敢于质疑,这是最令人钦佩的。
毛主席与刘少奇见的这“最后一面”,大家多半都知晓。
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毛主席还给刘少奇推了几本书,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 、饱含期望的“推书”
根据刘少奇的卫士长李太和回忆,毛主席与刘少奇的最后一次会晤,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
结束的时候主席亲自把他送了出来,嘱咐他保重身体。
此外,毛主席还吩咐秘书给刘少奇送三本书,这三本书分别是海克尔的《机械唯物主义》,狄德罗的《机械人》以及中国传统著作《淮南子》。
那么主席为什么要让刘少奇看这三本书呢?
首先是海克尔的《机械唯物主义》,很多人听到海克尔这个名字会陌生,殊不知这个人在上世纪曾经名噪一时。
海克尔撰写的《宇宙之谜》,得到恩格斯、列宁以及鲁迅等人高度评价,同时他还被袁志英誉作“自然科学领域的唯物主义代表”。
毛主席所说的《机械唯物主义》,并不在海克尔作品列表里,大家推断认为它大概率是《宇宙之谜》的别称或者节选。
据说毛主席晚年受到了这本书的不小启发,毛主席让刘少奇看这本书,未尝没有让他理解自己,与自己携手努力的意思。
其次是狄德罗的《机械人》,这同样也不是一本书,而是狄德罗哲学选集中一篇文章的名称,这篇文章在思想上与《宇宙之谜》是颇为相似的。
以上两部作品名字都有同一个词,“机械”,而这在唯物领域的含义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解释。
从我们如今的角度看,这个观点很明显是片面的,毕竟它忽视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可是在过去却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毛主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时,特意将这两本书一同推给刘少奇,含义已经十分明朗了,那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和刘少奇实现“思想上的和解”。
至于最后一本《淮南子》,则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作,由西汉淮南王刘安招人编写,毛主席让刘少奇看这本书的含义令人不解。
或许毛主席是想让刘少奇学习黄老之学的恬淡心境,也有可能是想借此向刘少奇讲述“无为”。
不过不管怎么看,其中都有谆谆情谊。
要注意的是,虽然按照主流说法,毛主席是给刘少奇推了这三本书,但是根据王光美的回忆,毛主席当时推的书可不止这三本。
毛主席的心意是好的,但是刘少奇遭到了江青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还没来得及看完这些书,就因病去世了。
刘少奇的离世,是党、国家和人民的损失,也让毛主席格外沉痛。
不过,即使刘少奇离开了我们,但是人民永远记得他的名字。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还特意恢复了他的名誉,也算是对他有所告慰。
“在革命最紧要的关头,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挑最重的担子。”
这是刘少奇终身都在践行的理念,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共同学习,希望大家都能牢记历史,牢记教训,团结一致,砥砺前行。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毛刘最后一次见面,刘少奇回家对王光美说:主席自己也控制不住了》发布于2023-6-1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