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孔子这句话说了两千多年,尽人皆知,80%的人却理解错了

孔子这句话说了两千多年,尽人皆知,80%的人却理解错了

若干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在课堂上问了一个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

请注意,大学教授问的是大学生,不是小学生。

然而,大学生们没一个人敢举手回答。原因很简单,老牌大学的名教授,面对名牌大学的大学生,问这样“粗浅”的问题,“其中必然有诈”。

半天,才有一个同学慢吞吞地举起了手。

“壮士请讲!”既然学生拿出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不丢脸谁丢脸”的气魄,老师当然要表示一下尊重。

学生忐忑地重复了一遍小学时就已经知道的答案:

“学习了之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吗?”

按照常规的理解,这回答,没毛病。“同学们有没有补充纠正的?”300多同学,一片沉默。

教授要的就是这效果。

孔子这句话说了两千多年,尽人皆知,80%的人却理解错了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从小学开始读书,读到大学,学了知识之后,复习的时候,还感到非常高兴的,请举手。”

怎么可能?哪次复习不是压力山大、痛苦不堪?考前复习就不用说了,通宵的考研复习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的“学而时习之”,怎么可能是快乐的?

那就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孔子说错了,或者在故意骗我们;第二,我们理解错了。

孔子怎么可能错?不不不,孔子也会错,但总归不会错很多。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我们理解错了。

这位教授,正是大名鼎鼎大的傅佩荣。

孔子这句话说了两千多年,尽人皆知,80%的人却理解错了

既然理解为“学习然后经常复习”不对,那么,请给我一个完美的解释!

傅教授的解释,听上去很合理,似乎更接近孔子的本意。

这个“习”,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这个“时”,是“合适的时间”。

《论语》中的“时”,大多没有“时常”的意思,一般是两个含义:第一是代表季节,第二是表示“恰当的时候”。

前者比如“使民以时”,意即“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别耽误了季节;后者比如“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意思是“在适当的时候说话,人们就不会讨厌你说话”——多么痛的领悟!多少人犯错,都是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话!

“学而时习之”这个“时”,也是“合适的时机、适当的时候”之意。

孔子这句话说了两千多年,尽人皆知,80%的人却理解错了

这样一来,确实可以“高兴”一下了:如果你发现自己学过的知识,在某个“合适的时机”用上了,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我家娃对生物课特感兴趣,但显而易见,复习枯燥的知识点时,娃也没表现出任何高兴的表情;某次,在饭桌上忽然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给老妈解释起了蔬菜的某种现象,那眼神立马就不一样了——因为娃发现,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可以用上的。

我想学过物理的高中生,在某一天忽然用所学知识帮家里收拾好了坏掉的线路,会不会高兴?要说不会,那也是在家人的吹捧面前故作深沉。

“学以致用”产生的满足感,一定是会让人感到充实、兴奋、高兴的。老夫子诚不我欺也。

这种解释,更科学,更合理。如果仅仅枯燥地理解为“学习后复习让人高兴”,倡导苦行僧式的以苦为乐,难免会让读《论语》的孩子们越来越不不信孔子了。

高金国,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壹点号高了高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孔子这句话说了两千多年,尽人皆知,80%的人却理解错了》发布于2023-6-4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