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兵败如山倒的蒋介石率领国民党残部远走台湾,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陆发展建设一片欣欣向荣,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解放军部队一天强似一天。
蒋介石眼看重返大陆无望,只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复盘痛失江山这件事上。
向来刚愎自用、盲目自大的蒋介石,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国民政府不得人心的统治,将失败原因简单归咎于两个人的身上,甚至直言“此二人就是失去江山的罪魁祸首!”
那么,蒋介石口中的这两人究竟是谁?
他们又做了什么事,以致于引来蒋介石如此痛恨?
马歇尔的调停
蒋介石心目中的罪魁祸首恰巧一内一外,外部这人是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里特·马歇尔。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前夕,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的东北地区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苏联军队在二战中,将盘踞在此的日本关东军尽数驱逐,该地区各大城市的管辖权就此落到苏联手中。
蒋介石为了尽快控制东北三省,以同意外蒙古独立的代价,得到了苏联的行政接收支持。
另一方面,美国人为了扶持蒋氏政权、抗衡苏联在东北地区的力量,也在积极调派飞机、军舰,帮助蒋介石向关东输送兵力。
共产党方面,27万东北民主联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解放东北。
一时间,整个东三省陷入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
对美国来说,避免国共战争、建立一个以蒋介石为主导的联合政府,更加符合美国人的利益。
于是,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被派往中国,力争调停国共军事争斗。
共产党本着尽可能争取和平的原则,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展开谈判。
蒋介石对暂时性的停战同样予以了赞同,因为当时国军尚未完成兵力部署,其精锐部队还在奔赴东北战场的路上。
于是,心怀鬼胎的蒋介石与共产党、马歇尔共同签署了“停止冲突声明”。
不过,这则声明并未阐明中共的政治身份和共产党军队合法性问题,这为接下来双方的矛盾爆发埋下了伏笔。
声明签署后,蒋介石更加有恃无恐的调兵遣将、加速接收东北主要城市,甚至公然抢占战略要点。
国共双方矛盾激化,营口、盘山地区发生激烈冲突。
1946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主张,遭到蒋介石无视,因为国民党五个军兵力的到达给了他充足的信心。
蒋介石嚣张的表示:“东北不在调停范围内。”
3月上旬,国民党第6军、52军、13军兵分三路向沈阳发起进攻,攻克沈阳后继续向四周推进,我方27万军队闻风而动,东北国共大战一触即发。
前不久马歇尔的调停成果,此时化作一团泡影。
消息传到刚刚返回美国的马歇尔耳中,立刻引来其担忧和不满。
他派遣人员飞往中国,讨论东北停战问题,但这一提议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不过此时苏联态度的变化帮助了马歇尔。
3月22日,苏联表示,将会在4月底之前全面撤出东北。
这意味着,来不及做出军事部署的国民党,将会失去一大部分东北城市控制权。
又急又怒的蒋介石不得不委曲求全向马歇尔求助,表示同意暂时停战,以改变当下不利的军事局面。
3月27日,新一轮停战协议得到三方认可,然而这个协议不过是一纸空文,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约束效果。
蒋介石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拖延时间,静待国民党大军开进关东。
就在停战协议签署的四天后,国民党保安司令杜聿明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打响了对四平、本溪的战斗。
蒋介石在随后的国民参政会上推翻了停战协定,称:“东北主权没有全面接收以前,没有任何内政可言。”
东北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气急败坏的马歇尔马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停战草案,要求蒋介石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军事、政治地位,以求调停战火。
但蒋介石却认为这是对国民党的压迫,果断拒绝了提议,此后马歇尔的修正案也被其作废。
一意孤行的蒋介石执意要通过战争解决东北矛盾,这为接下来国民党与美国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关键时刻停战十五天
从3月底开始,国共围绕四平、本溪展开了一场你来我往的攻坚战。
尤其是四平地区,东北民主联军投入14个旅的兵力,国民党更是汇集十余个师,其中还包括被称为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新一军。
民主联军虽然在兵力、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敌人,但我军将士众志成城,誓死阻击敌人的进攻,四平城宛若一道天堑横亘在国民党大军面前。
4月28日,久攻不下的敌军只能取道本溪,趁着东北民主联军主力第三纵队支援四平之际,集中兵力对本溪发起全面进攻。
我军部队坚守六天后,终因防线过长、兵力不足撤离战场。
紧接着,成功拿下本溪的国民党军挥师北上,与四平处的军队合力攻城。
5月18日,随着四平前沿阵地塔子山被攻陷,寡不敌众的四平守军被迫撤出战场,国民党军随即占领了四平城。
轰轰烈烈的四平保卫战历时一月有余落下帷幕,此战我军虽说歼敌1.6万人,但国民党攻占四平的战略目标也得以实现。
更关键的是,东北民主联军此役损失惨重,参战部队伤亡数量过半,不少部队的建制被打散。
背靠百万雄兵的国民党军队很快重新补充了兵力,并朝着我军撤退方向一路追击而来。
民主联军作战科科长王继芳关键时刻投敌,向国民党坦露了我军的撤退计划、剩余兵力情况,导致联军一路溃败,被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追着打。
万分危急之下,东北局不得不致电中共中央,准备放弃东北重镇哈尔滨。
6月3日,毛主席同意了从哈尔滨撤退的提议。
此时,国民党大军与民主联军仅仅相隔一条松花江,只要杜聿明挥师过江,东北局立马就会弃城撤离,届时东北地区大半区域将会沦落敌手。
可就在指挥官杜聿明、白崇禧兴致冲冲的准备展开追击之时,来自国民政府的一纸停战令却中断了这一切,大好战机就此被贻误。
停战命令出自蒋介石之手,但背后却是马歇尔的意思。
国共在四平的战况传到了马歇尔的耳中,一心想要敦促国共讲和、建立联合政府的马歇尔闻风而动,勒令蒋介石停止追击。
为了阻止国军继续前进,马歇尔专门飞抵南京,要求蒋介石停战。
颇为自负的蒋介石怎愿放弃如此大好战机,直接无视了马歇尔的命令,并飞临东北视察。
蒋介石的傲慢引起了马歇尔的极大不满,当蒋介石6月30日回到南京时,马歇尔便动用了自己的杀手锏,表示在东北停战之前,美国不会再为国民党安排任何军队运输和补给。
闻言蒋介石气急败坏,但从大局考量,他最终不得不屈服于马歇尔的威压之下。
6月6日,蒋介石不情愿的对外宣布:停战15日。
激烈的东北战场就此平静下来,为了一鼓作气拿下东北,蒋介石在半个月后又延长了8天停战期。
然而,还未等蒋介石完成对关东的军事部署,关内的战火却燃了起来。
国民政府只能先将精力放到华北地区前线,东北地区的战事直到4个月后才再次被重启。
在这四个多月的宝贵停战期内,东北民主联军得到了喘息和修养的机会,部队力量得到了补充和壮大。
更关键的是,共产党在这期间广泛开展土地改革和剿匪活动,东北地区3000万亩土地被分给广大百姓,各地区民兵、自卫队组织广泛建立。
东北局利用休战期巩固了解放区内部的安定,稳定了我军的战略后方。
等到蒋介石回过神来,两军对峙局面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次停战令算得上国民政府的一次重大战略失误,事后蒋介石复盘说:
“最后一次停战的结果,就是我军在关东失败的唯一关键。”
蒋介石的评价虽说过于武断、偏颇,但停战15天确实算得上国共东北战场的转折点。
当然,彼时,民主联军并不像蒋介石以为的那样早已溃不成军。
事实上,我军的主力部队犹在,并在与敌军的游击周旋中逐渐站稳脚跟。即使国军大军压境,民主联军也不会毫无还手之力。
只不过蒋介石看不到这一点,他自负的将所有罪责推拖到了马歇尔的身上,认为是马歇尔的停战决定造成了国军在东北的最终失利,进而影响到全国的战略布局,所以十分痛恨此人。
蒋介石、李宗仁军权上的矛盾
国民党内部同样有一个蒋介石十分痛恨的人,此人就是作为国民党副总统的李宗仁。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不比孙中山,不少派系掌权者对他并不服从。
再加上蒋介石于北伐成功后,排除异己、独裁专制,引来不少军阀的不满,来自桂系的李宗仁就是其中之一。
1930年3月,西北军首领冯玉祥联合晋系军阀阎锡山,向蒋介石发难。
李宗仁得到消息后发表电文响应,三方共举反蒋大旗,开始了对蒋介石部的围剿。
冯玉祥部经陕西攻入河南,阎锡山率领晋军开拔山东,李宗仁则是率部进犯湖南湖北,一时间中华大地狼烟四起。
蒋介石同年5月1日下发讨伐令,在东起山东、西至襄樊的千里战线上,展开了与三方军阀的大厮杀,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
战争伊始,三方联军尚且能够凭借兵力优势占得先机,李宗仁在两湖地区频频得手。
但随着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参战,局势瞬间被扭转,蒋介石开始吹响反攻号角。
李宗仁被敌军包围,奋战一月有余才狼狈退回广西,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落下帷幕。
战后各方军阀消停了一段时间,蒋介石虽说对李宗仁几人恨之入骨,但因为疲于应对蓬勃兴起的中国工农红军,也只能暂时放任他们不管。
经过五年时间的休养生息,桂系恢复了元气,李宗仁也再次有了与蒋介石叫板的底气。
1936年,粤系精神领袖胡汉民逝世,蒋介石借机实施反间计,企图分化两广统一阵线。
粤系空军司令、第一军军长先后被策反,蒋介石的计谋成功了。
不过,作为桂系掌权者的李宗仁、白崇禧却不买蒋介石的账。
老蒋先是电令白崇禧出国考察,接着又想将李宗仁调到南京任职,企图分裂桂系核心领导层。
但两人都直接拒绝了蒋介石的调令,李宗仁更是直接摆出十万桂系大军,做好了与蒋介石再战的准备。
蒋介石对李宗仁恨得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
彼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不久,国内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战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八年抗战就此拉开序幕。
大敌当前,蒋介石和李宗仁不得不携手抗战。
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官,藏有私心的蒋介石为了保存己方力量、削弱桂系,在进行战斗部署时往往将桂系部队安排到最前线。
李宗仁、白崇禧有苦难言,只能硬着头皮上。
好在桂系先是拿下了台儿庄战役,接着又配合第九战区展开武汉保卫战,粉碎了日寇三次大扫荡。
桂系各部战功显赫,在国民党军中和民间有口皆碑。
眼看李宗仁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老蒋心里又打起了小算盘,将李宗仁调离第五战区。
抗战胜利后,李宗仁再次坐上了冷板凳,混了个北平行营的职位。
自认为不比蒋介石差的李宗仁,索性放弃军事上残存的资产,准备通过政治智慧与蒋介石一较高下。
竞选副总统,夺权蒋介石
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过后,蒋介石为了笼络民心决定实施“还政于民”的计划:
即国民党不再推举副总统候选人,有意参政者都可通过国民大会参加选举。
李宗仁对此很感兴趣,于1948年3月11日正式对外宣布参加竞选。
随后,李宗仁来到南京拜见蒋介石,说起了自己参加竞选一事,这件事着实让老蒋吃了一惊。
但话已说出口,蒋介石也只能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李宗仁,心里却不知将他骂了多少遍。
老蒋本以为此次选举只是走个过场,最后副总统的职位仍会落到自己派系手中。
结果在国民大会的预选上,李宗仁的支持者大有人在,甚至一度形成一边倒情况。
这下子蒋介石慌了,思来想去之后决定当面与李宗仁谈一谈,希望他放弃竞选。
对此心知肚明的李宗仁推辞说:
“委员长,你说是自由竞选,我当时也征求过你的同意,现在贸然退出怕是很难从命了。”
“你还是放弃的好,你必须放弃。”
“委员长,这件事很难办。”
“你一定选不上!”气急败坏的蒋介石怒声说道。
“你看吧!”李宗仁也不甘示弱的回复说。
两人就此不欢而散。
事后,蒋介石为了阻止李宗仁当选,还搬出了孙中山之子孙科,希望借助“国父之子”的名号压住李宗仁。
没成想,孙科为了打败李宗仁,竟想出了在报纸上刊载不利于李宗仁的文章,最后在报社引发冲突。
这件事被当做竞选丑闻曝了出来,本来与李宗仁针锋相对的孙科,立马落入了下风。
蒋介石一边怒骂孙科不成器,一边派人连夜到各投票代表处访问、贿赂,企图用糖衣炮弹为孙科拉票。
这一切都被李宗仁看在眼里,与助选团商议后,他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发动反击。
1948年4月25日,李宗仁以选举不民主、幕后压力大为由,扬言退出竞选。
此言一出国统区一片哗然,生怕成为众矢之的的蒋介石连忙找来白崇禧,让他转告李宗仁:
“你快去劝劝德邻(李宗仁字),我一定支持他。”
到了正式选举当天,李宗仁红光满面的出现在了现场,并以137票的优势打败孙科,当选副总统一职。
成为副总统后,李宗仁彻底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再没给过他好脸色看。
直到蒋介石兵败淮海战场、精锐部队全部被解放军歼灭,他才开始思考起李宗仁作为副总统的剩余价值。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将烂摊子甩给李宗仁处理,自己归隐到了浙江奉化老家。
此时的国民政府大势已去,成为代总统的李宗仁也无力回天,只能任由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
撤离大陆之前,蒋介石曾邀请李宗仁共同前往台湾,但李宗仁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张学良,以去国外看病为由拒绝了老蒋。
1965年7月,迷途知返的李宗仁冲破艰难险阻,从美国回到了祖国大陆,并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远在台湾的蒋介石收到消息后,大骂李宗仁是叛徒。
本就对李宗仁颇为不满的老蒋,自然将其视作了导致国民党江山覆灭的罪魁祸首。
结语
晚年蒋介石多次复盘败给共产党一事,最后简单将其归因到马歇尔、李宗仁二人身上。
历经风雨的蒋介石仍然没有意识到,国民党失败的根源在于其腐朽且脱离群众的统治。
可笑他苦心孤诣一生争权夺利,至死也没能找到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蒋介石晚年曾痛骂: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罪魁祸首就是这二人》发布于2023-6-3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