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之江潮丨“天价彩礼”背后的舆论陷阱

之江潮丨“天价彩礼”背后的舆论陷阱

之江潮丨“天价彩礼”背后的舆论陷阱

1888万彩礼,4500万房产,亲戚每人10万红包,女方每生一孩千万现金奖励,上百亲朋好友头等舱机票观礼……

这两天,“江西女孩”“天价彩礼”的话题不断在互联网舆论场发酵。有匿名用户在某知识分享论坛发布了题为“江西女孩怎么样”的内容,杜撰了江西女友家庭索要天价彩礼的故事,在吃饱榨干流量后,出来辟谣澄清、道歉认错,结局并不意外,又是账号被封,又是草草收场。

一个编纂的故事怎么被这么多人相信,继而引发舆论风波?或许事件发酵背后的逻辑,暗藏的舆论陷阱更值得人们深思和警惕。

让我们先来捋一捋事件发展的时间链条。

2022年10月15日,某国内知识分享社交平台,一个“匿名用户”开启了“大家觉得江西的女生怎么样”的问答帖。在评论区发现大家对“彩礼”话题比较感兴趣后,该“匿名用户”在糅合诸多网友观点冲突元素后,杜撰了一个上海年轻人被索要天价彩礼的故事。

一周后的10月23日,该“匿名用户”在与网友进行诸多讨论互动后,将帖子予以删除。原本已风平浪静、烟消云散,谁知两个多月后的1月初,该帖子又重新回到了人们视野中。先是在该知识分享社交平台死灰复燃,再是网络各平台、各渠道不断发酵。

之江潮丨“天价彩礼”背后的舆论陷阱

图源:澎湃新闻微博

1月12日,该“匿名用户”在发帖平台发布了一则道歉声明,称“由于自己的疏忽,未考虑到网络关注度突然增加,特意向所有网友致歉,特别是向江西萍乡当地政府致歉。

1月13日中午,该知识分享社交平台永久封禁了该账号。1月13日当天晚上,#彩礼的必要性在哪#冲上微博热搜。国内某媒体在开设话题的同时,发布了《“倒逼”出来的萍乡婚俗新规:提倡“零彩礼”,取消“拜亲戚”》的调查报道,对萍乡当地如何规范婚俗新规予以报道。个别官媒和自媒体又翻出了“匿名用户”的帖子截图,并发布“彩礼”相关评论,一时间人们对“江西女孩天价彩礼”又展开了热烈讨论。

事件到此也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春节期间,彩礼话题又被搬上了“饭桌”,媒体、平台们饱餐一顿后,心满意足地离场,网民们在一番争吵、对骂后,又去寻找别的“刺激战场”,而餐桌上留下却是一个烂摊子,等待明年春节重新“开席”。

那么我们在探讨彩礼话题的同时,应当如何看待本次舆论事件的始末?事实上,除了众人皆知的“流量变现”的玩法外,此次事件中还暗藏了舆论陷阱。

何为陷阱?原本指的就是猎人为了捕获猎物,埋下的机关诱饵。何为舆论陷阱?主要是指个人或者机构为了金钱或者其他利益诉求,设置的舆论漩涡,企图制造对立、割裂乃至纷争。

回归本次“江西天价彩礼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舆论陷阱。

那么,这个“匿名用户”是如何一步一步设置舆论陷阱的呢?

关注焦点,炮制故事。“匿名用户”在寻觅、嗅到流量密码和风口后,利用网民的猎奇心理,投其所好,迅速切入网民关注量极大的“彩礼问题”。用夸张的手法,以第一人称视角,把自己包装成留学海归的“上海土著”,又虚拟出一个同在美国留学的漂亮女友,通过生动、细节丰富的叙述,娓娓道来他身上发生的“往事”,并袒露自己心中的困惑。故事场景非常有代入感,人们读后自然比较容易相信。“谣言是人们想法的一面镜子,是内心诉求的投射载体,能够满足人们看到自己想看东西的目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教授邓建国认为,当下部分人们出于生活的压力,有选择性地注意、理解和记忆相关事件,“江西天价彩礼事件”就是部分人们对谈婚论嫁问题真实的内心写照。

之江潮丨“天价彩礼”背后的舆论陷阱

突出矛盾,放大对立。首先,抓住了恐婚青年和家中长辈之间的矛盾。当下正值春运返乡期间,未婚年轻人回家后都面临相亲问题,家里的长辈,特别是七大姑八大姨普遍对“彩礼”问题比较感兴趣。其次,抓住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矛盾。不论屏幕前的你是否承认,人类在骨子里对外来族群是排斥和恐慌的。该帖子特意从“江西女孩”这个具地域特质的焦点入手,企图制造地域分歧、文化分歧。最后,抓住了当今社会不同人群之间的隔阂和认知偏差。当下中国,1888万彩礼,对特定人群来说,格外刺眼,内心排斥情绪被一下子点燃。

推波助澜、借尸还魂。谣言就像病毒,需要传播媒界,不然再逼真的谣言也会自然消亡。为什么这个帖子的内容发生在两个多月前,现在又被翻出来了?事出蹊跷必有因。笔者在上文梳理事件时间线的时候已经提及,国内某媒体在微博舆论场开设了彩礼相关的话题词,并发布了关于“天价彩礼”中江西萍乡当地的相关报道,加之一些自媒体的推波助澜,话题热度和流量反向追溯到了那条被删去,但是已被截图的帖子,于是乎,相关虚构内容又“借尸还魂”活了过来。在发觉事态不对后,某知识分享平台才关停了该账号。然而,穿着马甲的“公知”“大V”早就拱热了这个话题和帖子,内容突破渠道、跨越平台、穿梭次元,如同新冠病毒一样“人传人”,一些网民很容易认为,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以“匿名用户”为代表的网络猎人们,设置舆论陷阱的目的无非两个,要钱或者要“命”。

要钱的逻辑很简单,流量变现。有的网络猎人,手里掌握了一大把社交平台的大V账号,通过“花钱下单——制造议题——形成流量”的商业模式,为艺人打榜,为商家宣推,为利益集团站台。有的网络猎人,通过反向抹黑的方式,故意炮制虚假信息,为地方、企业、明星带去负面影响,在收受好处后,便发声辟谣,承认错误,乃至删帖封号。

之江潮丨“天价彩礼”背后的舆论陷阱

以浙江民营企业娃哈哈为例,2012年左右,公司的当红产品营养快线和爽歪歪一年营收达到了700亿元,然而却掉入了舆论陷阱。“当时有谣言说喝了这两种饮料会得白血病,里面还有肉毒杆菌”。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告诉笔者,虽然在那之后公司也在到处报警,四处辟谣,然而最终该舆论事件还是给娃哈哈造成了200亿元的经济损失。

要命的目的很险恶,值得警惕。最近几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信“修昔底德陷阱”,认为中国和平崛起只是一个幌子,极力地打压中国,特别在舆论战场。从新疆棉、“集中营”,到香港街头的暴乱,再到疫情期间的人权问题,细心的人能够发现,美西方的网络猎人,不断在中国社交媒体设置舆论陷阱,企图分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制造对立混乱。

以中美贸易战为例,扳手腕的场景不止发生在企业界、政府层,还发生在舆论场。众所周知,当前美国面临通胀高企的不利局面,一些美国媒体又发挥了“甩锅”本能,试图转移矛盾到中国身上,设置了“中国向美国输送通胀”的舆论陷阱。客观分析事实本身,造成美国当今通胀加剧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国自身。如果我们迷恋于与美国打“口水战”,很容易就掉入了美国媒体设置的舆论陷阱。

说完了目的,再说说表现形式。舆论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江西天价彩礼”事件,属于无中生有、捏造炮制。除此之外,互联网上还暗藏着哪些种类的舆论陷阱呢?

比如假冒权威、造谣生事。“新十条”优化防控措施发布后次日,所谓“国务院联防联控小组正式摘牌”的谣言紧随其后,并配以照片为证。事实上,国务院从来没成立过“国务院联防联控小组”这一机构,网传图片不是“联防联控小组”摘牌场景,而是国家卫健委2020年将其新闻发布会背景改成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背景的照片。

又如捕风捉影、制造恐慌。随着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增多,网上对病毒传播、疫苗接种、预防诊疗等方面的信息高度关注。一些捕风捉影、随意编造的谣言信息趁机在网络流传。某些别有用心的造谣者编造荒谬故事,谎称“病毒学博士5天内连续感染两次不同毒株”“2020年原始病毒株、德尔塔又来了”,以莫须有的消息渲染紧张氛围。

再如移花接木、混淆视听。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初期,很多人对何是吃药,该吃什么药不知所措,个别不负责任、自以为是的自媒体编造了一张“感染新冠病毒‘吃药顺序图’”,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错误引导人们盲目囤药。此外,“感染新冠后不能吃布洛芬”“两种退烧药可混吃”等涉及用药的传言,给那些正迫切需要科学治疗方法的群众也传达了错误信息。

之江潮丨“天价彩礼”背后的舆论陷阱

舆论陷阱不可小觑,值得警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识别、精准定位、重拳打击舆论陷阱呢?

其一,逐步培养客观理性的网民群体。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客观而言,社交媒体经常呈现出盲目、从众、冲动、狂热等特点,这些特征有利于谣言的传播。当然,这项工作绝对没有这么容易完成,需要时间的沉淀。

其二,提高违法成本,严惩设置陷阱的“网络猎人”。客观分析本次事件,某知识分享平台负有不可逃脱的监管责任和义务。平台方应该建立常态化的内容审核机制,落实专人专责,依托网民群众“瞭望哨”,实时监测发布内容真实情况。在遇到类似“天价彩礼”等虚假消息、不实言论后,绝不能轻描淡写、一删了之。要第一时间精准识别“网络猎人”身份信息,曝光其违法行为,提升其违法成本,让其从不能发,到不敢发,再到不想发。

其三,强化考核处罚机制,让有的媒体不敢再“唯流量至上”。近年来,越来越多顶着KPI考核的新媒体运营方,为了做大流量上几次热搜,毫无底线发布一些事实不明、真伪不知的虚假内容,为假消息提供滋生繁衍的温床,强行捆绑、制造话题、借梯而上。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研究强化相应的考核处罚机制,能更及时出手,对不辨真伪、屡次发布虚假消息,带乱节奏的媒体予以黄牌警告,情况严重者,红牌罚下。

每个人都会有思维和认知的局限性,在面对所谓的流量话题和热点事件时,我们不妨先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别急着跳入火坑,赤膊上阵,不然到头来,很有可能发现“小丑竟是我们自己”。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之江潮丨“天价彩礼”背后的舆论陷阱》发布于2023-1-27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