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汉卿
你和朋友刚讨论完新出的运动鞋,打开手机,立刻就收到了电商平台的推荐;你和朋友电话里定好今晚酒吧聚会,很快,附近酒吧和餐厅的推荐广告就频繁出现在常用的App中;你在通讯软件上跟朋友聊到要考研,马上就有电话打过来询问你是否需要学历提升……
新华网 杨益民 摄
其实这几天也有媒体通过采访专家和实地测评,认为“监听”投广告,可能只是错觉,普通用户凭自身也很难找到直接的监听证据。但身处大数据时代的人们,对各种精准到毫厘的广告推送越来越反感,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基于互联网算法机制的精准推送,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它通过对用户兴趣偏好进行分析,实现向用户分类推送可能符合其喜好的产品或内容。这大大减少了人们寻找目标商品或服务的时间,提升了商业社会的交易效率。但个性化推送不等于窃取隐私,技术变革的优势不能异化成囚禁个人权利的牢笼,对于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所谓精准服务,应该引起足够警惕。
员工通过手机直播的形式推销家具。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我们的确不宜草率认定平台通过“监听”投放广告,但同时也有多项研究指出,手机软件通过技术手段监听用户录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此前,苹果就承认其语音助手Siri偷偷上传保留用户语音,引发用户反弹后,苹果公司最终取消了这一功能。个案不能代表全部,可如果缺少足够的监督与制约机制,谁又可以保证手机或App厂商不会这么做?这某种程度上更系于平台自身的道德。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数据已经成为各大平台的基石。与其说互联网做的流量的生意,不如说是数据支撑起了它们的商业蓝图。没有数据,互联网平台的商业逻辑就无法展开,就没办法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商业效果。有必要思考的是: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与用户隐私面前,平台会更倾向于哪一方?
这些年,关于规范互联网算法、保护用户权益的法律法规已出台了不少,不论是《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是四部委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都明确提到了对互联网算法的限制与用户个人的权益保护。
但诉诸新闻报道,关于算法侵犯个人隐私、大数据杀熟的纠纷,对信息茧房的“控诉”,仍不鲜见。这表明,看似严密的法规体系,并没能彻底遏制住算法平台侵犯用户权益的冲动。对于这类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治理。
我们不是第一天进入互联网社会,从不奢望互联网是个一尘不染的数字乐园,但也没人希望,互联网成为一个频繁侵害个体权利的叛逆者。我们只是期望,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恪守向善法则,在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用户生活的侵害。
关于算法的善与恶,舆论场上已经有过数不清的讨论,人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算法没有价值观,而人是算法的尺度。”这个结论尽管可能遮蔽了许多互联网世界的运行细节,但总体上道出了算法管理的真相。要想限制算法“作恶”,必须管住算法背后的人。
这一方面要靠平台主动从用户出发,在技术设计上规避算法越界,另一方面,也要将纸面的法律条文切实落实到日常监管中,规范引导平台算法发展。“围墙花园”不是真正的互联网社会,拆掉“围墙”,才能闻到遍地芬芳。这有待相关各方的共同捍卫。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谁在“监听”我的手机?》发布于2022-6-27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