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或使一些疾病产生波动,比如,春季易发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属中医颤病范畴,病因病机与“肝”“风”密切相关。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属木性,因而春气通肝,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此时节,体内肝气处于极其旺盛状态,清明多风,外风引动内风,肝风内动,易诱发眩晕、头痛、震颤等疾病。
帕金森病又叫“颤病”
关于帕金森病,我国古代就有相关记载。明朝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中记载:“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这与帕金森病的震颤相吻合。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说明该病治疗较为棘手。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这两句经典从中医角度,高度概括了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在脏属肝,病理因素属风,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颤证最基本病机。
那么,中医药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浙江省中青年名中医、裘昌林国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张丽萍表示,众所周知,中药和西药治疗各有长处,西药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更胜一筹,但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制剂可出现疗效递减或异动症等副作用,中医中药更注重整体调护,此时如中医中药介入,中西医协同可以起到增效减副的作用。而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情绪障碍、便秘、出汗等,时时刻刻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比较棘手,而中医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独到优势。
中西合璧增效降副
72岁的陈大伯有6年帕金森病史,长期服用多种西药治疗。最近两年,他的病情逐渐加重,每年到了这个时节,睡眠障碍、便秘的情况就特别严重。夜里睡觉时,陈大伯常说梦话、叫喊,还会动手打身边的老伴,家人不堪其扰,陈大伯自己也很无奈。顽固性便秘早在诊断帕金森病之前就存在了,服用西药后便秘更加明显,有时候一周都解不出大便,用开塞露也只是救急,陈大伯十分痛苦。
“从中医角度讲,帕金森病患者多数是肝肾阴虚导致津液匮乏,好比是湖里的水,水少了船就搁浅走不动,此时我们通常会用滋阴润肠通便的方法,也就是增加肠道内的水分,让水‘满’起来,船就自然划得畅快。”张丽萍介绍,帕金森病多为老年人所患,老年人或真阳亏损,温煦无权,阴邪凝结;或阴亏血燥,大肠液枯,无力行舟,多以虚证为主,结合帕金森病的肝肾阴虚特点,以阴虚便秘最为常见,治疗时以补虚为主。对于顽固性便秘,再加一味桔梗,她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桔梗归肺经,开宣肺气而通大便,实乃“提壶揭盖”,寓意巧妙。她说,这是老师裘昌林教授非常注重的细节。
此外,她也提醒这些患者注重饮食合理,多吃粗纤维食物,并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还有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出汗量很大,张丽萍曾经遇到一位患者,每天要换好几套内衣。这类人往往因为津液大量丢失,舌苔偏红。她表示,目前认为,多汗是帕金森病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可发于病程中任意阶段,与病程长短无关。因为治疗方法有限,使得患者深受其苦。
中医用敛汗的方法解决这一症状。张丽萍认为,帕金森病合并汗证的辨证仍强调抓住主要矛盾,颤证总体病机是肝肾不足,其中以阴虚为主,而“津血同源”“汗血同源”,颤证患者其本是阴虚,合并汗证不足为奇,同时两者互为影响,因此有效治疗汗证,保存津液对于颤证非常重要。治疗时,予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适当加用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对付这些“绊脚石” 中医是一把好手》发布于2022-4-10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