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泽英
餐桌上,藏着一个家的家风。丰子恺自认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其中之一是中秋赏月,父亲教他如何吃螃蟹——丰子恺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整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丰子恺模仿父亲,剥蟹剥得精细,吃得勉励节省,半蟹斗的蟹肉,可以就着吃两碗饭。所谓家风,长辈做,小辈看。相似的味道渐渐凝结成岁月与记忆,饭桌上的言传身教最终潜移默化为自觉与修养。自农耕时代起,我们对饮食文明的探寻就从未止步。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更是极为注重饮馔礼仪的国度。饭桌上,吃什么、怎么吃,无不反映着家庭成员的性情品格。如果你想要更为了解一个人,不妨坐下来与他吃上一顿饭。《礼记》有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在表达中国礼仪都源于一张小小的饭桌。吃饭两三事中,可将对方待人处事之道了解个大概。满足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是人的本能,如何饮食折射着中国人“克己礼让”的民族个性。《论语》道,“有酒食,先生馔。”。长者未就座、未动筷,晚辈不动筷,是饭桌上尊敬长者的孝道文化;宴请客人时,讲究宾客主人原则,请宾客先坐,是饭桌上的宾客之礼。座次有序,在于对同餐之人的敬重,更是一种颇具仪式感的生活况味。《礼记》言,“凡侑食,不尽食。”表示饭桌上不能旁若无人、自顾自地用餐,也不可独占菜肴、乱翻菜盘。饭吃得杯盘狼藉的人,往往做事也欠缺条理。《常礼举要》载,“食勿乍舌,咽勿鸣喉。”吃饭时发出声响视为不雅,细嚼慢咽、斯文而食才是得体的吃相,提升自我的修为,往往从一双筷子的节制开始。《论语》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致饮食,是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也传递着认真生活的态度。一个人的教养与品格,不只在于其面对大是大非时如何应对,也在于细枝末节之处的功夫。餐桌可谓见证了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饮食更迭和文化流变,当代社会餐桌文化移风易俗,但这些用餐时的优良传统却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也衍生出更多的范式。比如是否在吃饭时一直低头看手机,无视饭桌上其他人的感受;是否在表达关照之意时,用公筷公勺布菜以示热情和尊重,都体现着当下公众对文明生活方式的选择。此外,饮食礼仪还在于,敬人之外敬粮食。《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珍惜粮食、变废为宝、外出就餐将剩余食物打包带走等用餐习惯,是我们自小在饭桌上常听长辈叮嘱的话,一方餐桌,常常是我们习得感恩、尊重劳动的第一个课堂。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在他看来,吃饭里蕴含着一个人的过往的经历,一个民族长达数千年文化底蕴。一日三餐,本是最为平凡寻常的事情,即便粗茶淡饭,若能从中吃出乐趣、吃出待人的礼节、处世的道理,便是生活的艺术家。毕竟,吃饭不只是为了生存和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餐桌上,藏着一个家的家风。有礼有节有教养地吃,才能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图源 | 网络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家风大家谈|吃饭两三事,最为见人品》发布于2022-2-2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