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人才流动本是正常现象,但一次性出走多人,难免成为舆论议论的话题。12月11日,一则题为“大手笔!南大引进武大信息管理学院五人,成建制挖人?”的网帖,就引发了网友的争论。
围绕该学院五位老师集体跳槽的话题,有网友模拟武大的口吻调侃“南大不讲武德”,认为“从武汉高校挖人是南京高校的传统技能”,批评“国内大学间靠金钱挖人,其实于学术进步没多大益处”。
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人才总量未变,这样一来,有受益者就必有“受害者”。从表面上看,成建制引进人才的院系确实有点“不够厚道”。若就此得出结论,认为别人“不讲武德”,这样的结论合情却未必合理。
人才流动的原因复杂,既有招聘单位的高薪诱惑,也有人才流失单位的管理不善。人是惰性动物,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只要在一个地方落下了脚,没有特殊的原因一般不愿意轻易挪窝。选择离开属于“用脚投票”,间接地否定了原单位的管理方式。时下,一些高校的人事管理缺乏基本的人情味,“计件工资”的考核方式将教师异化成“打工仔”。正如网友所言:既然“职工只是打工仔,有更好的岗位,打工仔当然要走”了。
教育工作是最富于创造性的职业,这样的工作包含着太多的隐形劳动,因而无法用“计量”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简单粗暴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本身,就是“武德”缺失的写照。高校的人事管理,需要尊重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隐形劳动,这是高校最基本的“武德”。相反,只承认教师的有形劳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对“计件工资”含金量的偏重,也导致了人才招聘的恶性竞争。这样的竞争,最终造成所有的高校都成了“受害者”,因为人才流失的单位需要重新高薪招人,人才引进单位需要高薪养人。
如果说学校“不讲武德”的薪酬制度伤了教师的心,而院系对教师的态度则成为人才流失的导火索。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们对工作的院系的评价。一个有人情味的院系,如果能够在“小事情”上真正尊重教师,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教师对“计件工资”考核方式的不满。相反,如果院系缺乏对一线教师的基本尊重,将教师当作单纯的被管理者,这样的“不讲武德”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关键一环。既然院系“不讲武德”,“成建制”跳槽者和招聘单位的“不讲武德”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武德”是彼此的事情,我们无法单方面苛求其中一方“讲武德”而不许另一方“不讲武德”。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尊重。成建制地挖人体现的是招聘单位的实力和魅力,这是“武德”最大化的体现。尊重“用脚投票者”的意愿,尊重招聘单位的吸引人才的能力,人才流失单位在人才流动中发现自己的“武德”不足之处,尽快补上欠缺的“德”,人才队伍自然将会稳定,这才是不少高校需要补的课。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成建制挖人,究竟谁在“不讲武德”?》发布于2021-12-14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