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人民日报评论:吴姥姥,“不刷题”!

人民日报评论:吴姥姥,“不刷题”!

吴姥姥,“不刷题”! | 睡前聊一会儿

物理学科,大概是许多人学生时代的“梦魇”。纷繁的现象,枯燥的公式,复杂的推演,哪一个都令人头大。然而最近,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就凭着硬核科普物理的短视频走红网络。一头灰白短发,一副挂脖眼镜,一件多功能马甲,语言表达干净利落,科学实验手到擒来,百万粉丝亲切地称呼她为“吴姥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在吴姥姥这里,物理变得“好玩”起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怎么工作?她用一口大铁锅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她用竹扫帚的柄划到末须端来讲解;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吴姥姥吹大一个气球,然后突然松手,气球蹭地窜上了天,画面感有了!吴姥姥就是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通过妙趣横生的演示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复杂的现象、规律变得清晰明了。网友留言说:“原来,这才是物理原本的样子!”

轻快有趣的短视频背后,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科学坚守,是“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孜孜追求。吴姥姥做青少年物理科普,到如今已有16年。这16年来,她一直在做的努力,就是将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验,既保证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又考虑不同年龄受众的接受能力。如今年过七旬,面对短视频这一新鲜事物,她重头开始适应和学习。于是,才有了“爆款”的诞生。

与她的视频风格一样,吴姥姥的账号名字同样简洁明快,就叫“不刷题”。不只是物理,中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许多学科知识与原理,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它们本该鲜活生动、亲切自然。让学习者发自心底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不是深陷做不出题的恐慌;让学习不再是一个苦差事,而成为来自内在驱动的自觉行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让学科回归本质,让教育回归初衷,让学习回归本位,教与学才能真正成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心灵唤醒。

其实,吴姥姥科普视频备受欢迎,本就是一场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2007年,吴姥姥就在各界帮助下创办了面向青少年进行科普的实践工作站。但是,成立四个月,工作站仅接待了600多名中学生。有些家长听闻“跟考试关系不大”,便打了退堂鼓。最惨淡的时候,偌大的实验空间只有3名小朋友。而如今,吴姥姥的科普账号拥有百万粉丝,许多学生和家长一道,主动打卡完成吴姥姥布置的“作业”,这正体现出社会大众心态的转变。学习不再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课堂,更延展到能够领略科学奥秘的各种场景。

吴姥姥的走红,还是一场优质资源与网络平台的双向赋能。有人说,大学教授做大众科普是“降维打击”,事实上,点燃大众探索科学的好奇心,毋宁说是一种 “教育升维”。不只是吴姥姥,如今网络上涌现出众多科普达人,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丰富便捷的技术支持,让知识的普及、分享、共创成为可能。短视频、直播等不再只局限于泛娱乐属性,而是向着知识分享、经验共享等更加健康、深度和多元的方向拓展,展现出的正是知识价值和平台价值的双重回归与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曾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恐怕也正是吴姥姥走红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这正是:

寓教于乐,教之者应是知之者;

求知若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 | 赵雅娇)

(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人民日报评论:吴姥姥,“不刷题”!》发布于2021-11-20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