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身边的朋友都不爱发朋友圈了。
有时候突然想起一个很久没联系的人,
想了解一下TA的近况,
打开TA的朋友圈,
只收获一句“仅三天可见”。

三天后再来看看,
还是一片荒原。

为啥“自闭”朋友圈的人,
越来越多了?
作为社会性动物,
人类天生就爱分享。
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社交媒体,
在过去十年影响力到达顶峰。
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一方角落,
把自己的情绪、回忆分门别类,
或是一股脑地扔进那里。
QQ空间、朋友圈、微博、豆瓣……
那曾经是一个个可展示生活和思想的舞台,
是“网络上的家”,
帮我们完好地保存着那些真情实感。
喜欢的球星退役了,
当然要发条说说,
怀念自己一同消逝的似水年华——

这里贮藏着一些聚散离合,
和一些思念——

天知道我们为了装扮QQ空间有多努力——

还藏着各种少女心事——

年少的时候,
没几个人不是朋友圈发烧友。
每一件事都值得在这“一亩三分地”分享,
幼稚、中二又热血的真心话,
现在看起来很“羞耻”,
但点开还是会收获快乐。


稍微长大一点,走入职场,
工作逐渐占据了生活,
兴奋的阈值也越来越高,
没有时间,
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在朋友圈分享了。

如果非要发,发什么?
发自拍?
一张被生活毒打过的脸,
美颜十级也盖不住法令纹和黑眼圈,
发出去没人点赞不说,
说不定还会喜提别人的一番diss。

晒情绪?
算了吧,
“成熟意味着停止展示自己,并学会隐藏自己”。
朋友圈是我们在社会上的“第二张脸”,
口无遮拦、我行我素的宣泄太孩子气,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就是不再毫无顾忌地直播自己,
学会管理自己的社会形象。

分享观点?
自古网络出杠精,
当好友列表容纳的人越来越多,
交流互动越来越杂,
每一条朋友圈暗中都被标好了被杠的价码。

更可怕的是,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赛博家园是一个公共平台,
不论什么人,
都可以轻易窥探到我们的过去,
一不小心,
某条动态就会沦为大型社死现场。

画质感人但依稀可见的千禧年“时髦”造型——

一些想穿越回去“了结”自己的硬核言论——

于是,
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进行了一些分组,
降低了更新频率,
后来干脆变成仅三天可见。

再后来,
不发朋友圈,
就无任何风险。

赛博家园是最后一道情绪宣泄的窗口,
一旦关闭,
很多事情只能默默沉入心底。
所以偶尔也会羡慕,
那些能肆意分享生活、
还有着满满倾诉欲的小年轻。


当我们的真情实感不再寄存在这些社交媒体上,
它们好像就变成了纯粹的信息交换渠道,
庞杂的信息与复杂的社会关系让人失去新鲜感、
不再能集中注意力,
我们从主动分享、互动,
变为程式化的“每日一阅”,
也开始意识到,
孤独可能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在网络上发表的一切,
或许只是寂寞的回音。

害怕被评头论足,
害怕打扰到别人,
害怕个人隐私在社交媒体上
被过分披露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但所获得的情绪价值却越来越少。
顾虑太多,
让如今的朋友圈,
变成一个发什么都不对的地方。
当“仅三天可见”和分组屏蔽都拯救不了年轻人的时候,
年轻人终于失去了畅所欲言的勇气,
活成了无趣的成年人。

不过,偶尔回一趟赛博老家,
发一两张照片和表情包,
分享一篇深度好文,
向熟人证明自己还活着,
也是成年人的一种体面。
说说,你有多久没发朋友圈了?
辛丑年 十月初三
2021-11-07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仅三天可见”,身边的人开始消失在朋友圈》发布于2021-11-7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