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过一个浪漫的故事,高中的晚自习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放下笔,到窗边欣赏晚霞。
关于高中,你还能想起来什么?如果是我,我会想起来晚上回家人挨着人的公交车。冬天里天黑得很早,被挤到车窗边上就借着城市的霓虹哈一口气,在窗上画一个小笑脸——那是我高中苦闷日子里留给自己的一点慰藉。还有校门口的手抓饼,小巷子里的麻辣烫……
那些课和卷子我都忘了,但是这些事情我能记得很久很久。
刚入大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和高中一样埋着头学几年,然后自然地考去下一个地方。
我们很多人做着这样的规划:我们要没日没夜地泡在图书馆里,我们学高数、无机化学都要刷课外题库,每天走在校园的路上必须利用零碎的时光背一部分单词,周末的时候,我们得躲开一切的邀约完成功课。老师也说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先考研,考不上去二战,二战不行就去考公,再不行考事业编、教师编……好像我们的一生,都要靠拼命地应试学习来争取机会。
我绝对是一个很爱给自己“施压”的人。高考志愿报完就买了四级真题,军训时候每天还要起早半个小时做阅读题。开课以后我也抱着一堆资料,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听每一次课。
盲目的我也误以为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就是不荒废的大学生活,所以我很轻易地就听从各方建议报名了英语口语社团、计算机二级辅导班。

转变发生在一次张嘉佳来学校做《云边有个小卖部》分享讲座,而时间正好和计算机二级的辅导时间冲突了。当时的我根本不会把请假去听讲座看成是一个选项,所以我带着遗憾走进空空如也的机房。
把学校礼堂围得水泄不通的人不一定都是张嘉佳的书迷,也不一定都是恰好有时间的人。但是,他们都愿意享受那一个关于阅读和故事的晚上,放下自己的事情听听来自“外面”的声音。
下课以后,我再路过会场,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最后一个女孩追上去说:“谢谢您,您的作品陪伴了我整个高中时光!”突然带给我震撼,我发现我也会羡慕这些拥有长久爱好的人、羡慕在学习以外还能有持久的兴趣爱好的人。我很清楚地知道: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会写字和算数了,但是我没办法靠写字和算数过完一生。
只要我们沉浸式地感受大学,就一定能频繁地受到这样的震撼。只比我们大一两岁的学长学姐有的在学校活动的现场熟练地操作无人机航拍、有的在省级的演讲比赛中博得满堂彩、有的已经在国内知名企业中实习——他们引以为傲的能力,是在课堂上学不会的。
当ta们在一遍遍摸索拍摄技巧、反复练习演讲、往返奔波在校企之间时,脸上有着比坐在教室中更为笃定的神色。
我的想法似乎得到了印证:也许我能够做出一份满分的试卷,但我无法成为一个满分的人。因为我们永远需要实践和摸索,需要去探知新的领域和未解锁的人生,需要有给自己设定的“课本”和“考纲”。
“我会给你们两次逃课机会,一定会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或者今晚的月亮。”江苏大学文学院的周衡老师给他的学生两张“免上课单次卡”,有人说这是文学系的浪漫,但我有了另一种解读大学课堂的维度。
总是坐在教室第一排,有满满一本笔记,这绝不会有任何不对。如果可以坚持一个学期以上,那一定很有收获。
但也许这位认认真真谈逃课的老师,仅仅是为了让他的学生回忆起大学时光,不会常有错过。他口中的“逃课”,也许和《银河补习班》传达出一个同样的观点:知道ABCD很重要,但也还应该有EFGHIJK。课堂有课堂上该完成的任务,但教学楼以外,同样有太多“必修课”和“选修课”。

大学的精彩有很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只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这套标准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已经深入人心了。
但,从真正踏入人生开始,这份“精彩”的定义权应该归由自己掌控。
可以是准备很久的一场面试或比赛,可以是一次浪漫的诗会或者是急来的约见,也甚至可以是,一不小心撞到了爱情,在某一个相对宽和的毕业标准之上,我们可以建立起许多自由的岛屿,承载我们离开校园前的一点莽撞和坚持。毕竟,大学四年,我们不能只收获一张文凭。
四年以后,我们再回忆大学,也许会和回忆高中一样,专业的知识考完也就忘了,但晚霞依然是那么动人。
希望我们都不是只会埋头的人,我们有喜爱的蒹葭和月亮,ta们同样值得守护。
来源:媒说话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如果给你两次“逃课”机会,你会选择做什么?》发布于2021-10-26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小米手机无法安装请到设置->开发者设置->关闭系统优化,安装后再开启系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