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已经完全恢复,猪肉市场供应出现过剩苗头,价格高位还没让养殖户高兴多久,就迎来了持续的下行通道。10月份第1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1.54元每公斤,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66.2%,养猪户深度亏损。而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按当前生猪出栏量的扩张趋势,短期内扭亏难度较大。
猪肉少了压力大,猪肉多了又有新烦恼。这主要由于猪肉供给价格弹性较大,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多一点儿或少一点儿市场反应都很敏感,价格涨落具有放大效应。从消费角度看,猪肉消费占比较高,供给多一点儿价格马上下跌,供给少一点价格马上上升;从生产供给角度看,生猪繁殖率高,加上政策推动等因素,价格上涨后一定时期内生猪供给量就能较快增长。
据了解,21世纪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共出现了5次异常波动,最近这一轮最为特殊:诱发因素更加复杂、产能降幅之深历史罕见、猪肉价格涨幅超过以往、恢复生产面临的困难挑战异常严峻、生产恢复之快超乎预期。
世界主要养猪国家普遍存在“猪周期”,市场调节过程中,出现一些合理波动是正常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大赔大赚,就会给养猪业带来损失,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对于一直存在的“猪周期”,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主体一直在努力,加强产业调控和提升产业素质,尽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异常波动,给消费者和养殖者带来不利影响。
从政策端来看,8月初,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9月底,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将相关调控政策措施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填补了生产端逆周期精准调控的政策空白,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工具。从生产环节入手,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生猪产能核心调控指标,关口前移,锚定正常存栏水平,预调早调微调,稳固基础生产能力。根据能繁母猪月度存栏变化的不同情形,划分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调控区域,并明确相应的调控措施。同时,国家也多次启动收储,稳定市场预期。
从供给端来看,进口猪肉逐月环比同比基本都在下降,生产仍在惯性增长,去产能仍在过程中。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已处于《方案》划定的黄色调控区域上限。部分养殖场户已在淘汰低产能繁母猪,结构性调整母猪质量,但大部分养殖户仍在观望,没有实际去产能,大基数基础上逐步使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至合理水平仍需要较长过程。同时,规模养殖企业占比增多,抗风险能力更强,或将导致本轮周期进一步延长。
从消费端来看,猪肉价格持续下降使猪肉消费有一定恢复,但还远未恢复到非洲猪瘟疫情前水平。一方面,由于此前价格高位,在家庭消费、餐饮渠道消费中猪肉消费占比下降,牛羊禽肉消费占比上升,在肉制品加工业中作为原料的禽肉对猪肉替代较大,即便猪肉价格下降,这部分被替代的份额也不能全部恢复,这将是中长期持续的变化。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业和家庭消费,居民消费力也有所下降。同时,外出务工人数减少,对猪肉需求下降。
行业调整有阵痛,养猪户的日子确实不好过,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助推产业平稳度过此轮“猪周期”。
从政府方面来说,可以借鉴已有经验,健全完善重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形成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收储投放机制。各地要居安思危、放眼长远,保持政策稳定不搞急转弯,给处于低谷中的养殖户以土地、信贷等政策扶持,根据本地区猪肉自给率调整稳定能繁母猪存栏的合理数量。
从市场方面来说,进一步发挥期货、保险等金融工具的防风险、保基本作用。生猪期货今年推出后,成为部分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未来还需通过提高期货的市场流动性,扩大参与面,积极发展衍生品等更好发挥风险防范作用。同时,广大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发布的产业信息,把握出栏节奏,尽最大努力节本增效,并适当科学加大淘汰低产能繁母猪力度,压减生猪产能。
作者:崔丽
原标题:“两只手”发力 度过此轮最特殊“猪周期”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黄慧 编辑:杜娟(见习)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如何度过此轮最特殊“猪周期”?》发布于2021-10-19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