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晨读|“双减”、闲暇与幸福

晨读|“双减”、闲暇与幸福

“双减”来了,让孩子们减压,让教育回归正常,也给了父母们一个机会“好好看看”孩子们。

“双减”之下,朋友圈热闹起来……一瞬间,仿佛年度关键词非“双减”莫属。

不过,当我把目光从朋友圈里收回,点开众多私信留言时,段子手式的欢乐变成了热锅蚂蚁式的焦灼不安:“林老师,双减了,为什么我更慌了?都不知道劲儿该往哪里使了!”“我和娃娃整个小学阶段都在为名校努力,周末都没休息过,比别人多付出那么多,到头来得到的却一样了!”“林老师,我很愁,孩子多出来的时间拿来干嘛?总得给安排上……”

回复大家的同时,我想起了一首人人感怀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想起歌曲MV里那一帧帧感人的画面:从孩子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再到远赴他乡、结婚生子……生命的课题一个不少、父母的老去无人能逃,没有一个人发愁“多出来的时间拿来干嘛”,反而都在轻声叹惋:“时间去哪儿了?”

这声叹惋,时代听到了,于是,“双减”来了。在我看来,这个举措一方面有利于为孩子们减压、让教育回归正常;一方面,也给了父母们一个机会“好好看看”孩子们,免得“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皱纹了”。

然而,不是每位父母都能立刻享受到这个机会。习惯了用力追赶、拼命超越的父母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挑战:看起来是在困惑着如何打发孩子们多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是在发愁:该如何与孩子们在学习之外的生活领域里有意义地和平相处?翻译成人话,就是:“这日子怎么过啊?”更具体一点,也可以这么说:“怎么样在没有外力加持的情况下、还能保证神兽不躺平、周末能静静?”……

所以,“双减”其实同时给父母们出了一道重要的哲学思考题:“能否允许和安度生命中的闲暇时光?”

我曾为数万听众解读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著《人生的智慧》,带领大家探讨幸福与闲暇之间的关系。叔本华在书中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中。”事实上,国内外众多思想家们都有过类似的表达。然而,“双减”前的孩子们,一方面被期待着“幸福”、一方面又被不断剥夺着闲暇,因为父母们早已习惯了用忙碌来定义价值,一旦空闲下来,便会无所适从。试想:不知如何度过闲暇的孩子,即使将来成功,又如何能够感受到幸福呢?

日常咨询中,为了帮助家长了解闲暇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有时,我会让家长们试着一直只是吸气、不停地吸,结果,他们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接着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成长不仅需要由外而内地吸入,也需要由内而外地呼出,身心都一样。一呼一吸、闲暇与努力交替之间,一个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和自发性,不再沦为“被高成就动机”的人,不再活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哀叹中。

害怕闲暇的大人,缺少的其实是放下过剩知识和财富的智慧,而没有了智慧,幸福的“奇点”也就无从点燃。以为拥有知识和财富越多越幸福的人,会不断向外求索、害怕闲暇,因为“如果没有虚假的目标来促使其忙碌的话,闲暇就会变成负担。”所以,有的人出现了“假期恐惧症”,有的人则“只好用各种各样的玩乐消遣或爱好来打发时间。到最后闲暇甚至反倒变成痛苦。无所事事,就会躁动不安。”

缺乏审美和闲暇的生活,会令现代人的生命力越来越枯萎,而要恢复这样的生命力,自然和艺术比心理学更“有用”。

所以,如果问我“双减”之后,时间都去哪儿?我会说——

去运动、去郊游、去博物馆、去看昆虫、去做家务、去生活……

而做着所有这些的时候,我希望你和我一样,本身也是享受和热爱这一切的。因为,唯有为人父母的我们能够张弛有度、有品质地度过生命的闲暇,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在一呼一吸间、活出自己有品质的人生。

愿“双减”带来的闲暇,能让更多父母慢慢体会到:真正能让孩子及我们自己感到幸福的,不是拼命占有更多,而是动起来时能被觉察和照顾,静下来时则能被很好地安顿在闲暇中。

愿:每个人都能安顿好自己,在这悲欣交集的一生里。(林紫)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晨读|“双减”、闲暇与幸福》发布于2021-9-1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小米手机无法安装请到设置->开发者设置->关闭系统优化,安装后再开启系统优化。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