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国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论坛网(rmltwz)转载请注明来源
又逢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9万,再创历史新高。虽然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呈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但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在我国异军突起,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为青年群体的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当前背景下,青年群体要实现充分就业,需要打破对传统“铁饭碗”“金饭碗”的惯性追求,善于从新就业形态中寻找新发展契机。那么,广大青年群体对新就业形态怎么看?又有怎样的期待?一起来看。
#01
当前就业有何新趋势
当前,数字智能产业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新一轮技术革命更引发了劳动力市场雇佣模式和组织模式的深刻变化。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受访青年认为“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攀升”(64.32%)、“岗位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强”(63.16%)和“就业方式、就业渠道日趋灵活多样”(62.27%)、“工作生活界限感消失、日益模糊化”(61.11%)以及“工作包容性更强、准入门槛更低”(60.15%)已成为当前就业的新趋势。这意味着在智能时代发展趋势下,市场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日益增高,专业型、复合型人力资本建设迫在眉睫。同时,伴随传统商业渠道的革新,打破了对时间、地点以及劳动者身体素质的限制,促使劳动者就业模式更加丰富、就业边界更为扩大、就业选择也更显多元。
此外,还有超过五成受访青年表示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就业重要依托”(59.67%)、“就业模式逐渐向平台化、去雇主化方向发展”(53.93%)和“劳动者自主意识更强,更愿意从事灵活度高的工作”(50.92%)等就业形态呈现出的新趋势感受强烈。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平台型、网络型等越来越多的新组织形态不断出现,就业模式早已不局限于“企业+雇员”的传统劳务关系,个体从“单位”“公司”或“工厂”等传统企业组织架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向数字经济新“平台”进行迁移,科层制、固定场所办公等传统企业形态意义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化和扁平化的平台组织形式。而随着新知识、新技术在工作场景中的不断引入和应用,劳动者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劳动者的自主意识愈发强烈,对工作参与感、工作自主性、自我实现以及机会和发展空间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02
新就业形态有何积极影响
在新就业形态的影响方面,最受青年群体肯定的是:“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能拉动经济增长提升”(74.5%)、“改善了民生福祉,有助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71.57%)和“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70.6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核酸检测员、社区网格员、快递配送员、直播电商营销师等一大批已有的或新生的就业形态脱颖而出,在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提供重要人力物资支持的同时,也给人们美好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依托互联网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以此获取劳动报酬和收入。
而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提高劳动者个人素质等方面,新就业形态发挥着传统就业形态难以替代的作用。分别有68.42%与52.22%的受访青年认为新就业形态“降低了就业门槛,打破了传统就业的各类限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当前,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领域就业保持较快增长,共享经济参与人数约为8.3亿人,提供服务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除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新就业形态还能提高劳动者收入、激发劳动者技能发展。例如,在电商扶贫活动中,一些农村劳动者在直播电商领域找到就业创业机会,成为网络带货主播。
#03
新就业形态下催生的新职业有何特点
谈及对新职业的印象,77.72%的受访青年认为新职业依赖“个人+平台”模式发展,具有工作平台化的特征。69.17%的人认为新职业工作波动大,职业流动性高。同时,63.02%的受访情况认为新职业“工作年轻化,就业主体以青年人为主”,其中90后(63.77%)的感受更突出;62.68%的受访情况认为新职业“工作弹性大,时空界限模糊”,00后(69.23%)的感受更突出;61.45%的受访情况认为新职业“去雇佣化,劳资关系松散、劳动者自主性更强”,80后(66.36%)的感受更突出。除此之外,46.14%的受访青年认为新职业工作强度大,让劳动者感到疲惫。仅有两成的人认为新职业高薪化,工作收入较为可观。反观于此,新职业在青年群体的认知中既存在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又呈现出偏低的薪资水平。在劳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从业人员的获得感无法被满足,这将极大影响新职业的健康发展。
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工作内容上,新职业与传统职业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需要厘清的一点是,新职业与传统职业并不是二元对立或者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紧密融合,互为裨益的关系,二者伴随社会分工细化而不断发展,共同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
我们也应该正视到,新职业较之传统职业所展现的新优势。就其优势而言,各个年龄层的青年群体均有一致看法。他们认为新职业的“工作机会较多,职业流动灵活”(71.16%),且“工作自由度大,个人自主性高”(65.69%)。同时,新职业还有效“打破了传统职业的各种壁垒,让就业机会更加公平”(58.1%),这一点受到了六成80后的赞同。就业公平一直是就业市场上的焦点问题,也是广大劳动者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过往的就业环境中,就业壁垒较多,尤其在性别、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歧视现象较为严重。但当下,劳动者可以通过外卖派送、互联网营销、开网店等途径就业、创业,极大改善了就业不公平的现状,对消除就业歧视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04
新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77.03%的青年人认为,当前新职业“就业环境存在新职业缺乏行业标准,员工培训和个人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除此之外,“新兴领域企业劳动关系不规范,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76.83%),“政府审批及监管力度过严,抑制相关企业积极性”(69.51%)等问题也引起了青年群体的特别关注。同时,也有超过一半的人关注到新职业就业环境中存在的,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不利于形成行业良性竞争”(54.41%),“劳动者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53.38%)以及“企业用工体量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员工存在较大失业风险”(51.06%)等问题。
#05
如何适应新就业形态
作为新职业从业队伍的生力军,青年群体认为为了更好适应新就业形态下的新职业发展,要从自身出发做好相关准备。包括青年人要“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升自我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素质”(73.55%),“及时更新就业观念,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树立新就业取向”(73.41%),“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主动投身国家重大需求领域”(69.65%),“夯实专业知识储备,推动自身知识结构更新完善”(64.18%),还要在新职业从业背景下“认清自我,制定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55.64%)。除此之外,还有43.81%的人认为,需要“保持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根据市场需求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19.75%的人认为,要在工作中“保持良好身心素质,提升自我抗压能力和疏解情绪能力”。
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就业者也需要与时俱进。墨守成规终将贻误自我发展。所以,在新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青年群体如何加强自身人力资本建设成为重要命题。更好适应新就业形态下的新职业发展需要新的就业观,同时也需要配备新的技能。这一方面要求青年群体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贴合时代发展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并主动投身于国家的重要建设中。另一方面还要求青年群体“打铁还需自身硬”,针对新职业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自我实际的职业规划;针对新职业发展要求,不断充实并丰富新职业技能水平与专业素养,最大程度地减少在新职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感,降低失业风险。
同时,为了促进新职业的发展,政府也应该有所行动,积极面对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75.39%的受访青年认为,“应加强协调,平衡雇主、从业者、第三方平台等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促使多方主体共同为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尽职尽责。有青年提出,要限制互联网巨头对各行各业的垄断,鼓励国家资本参与新职业探索,而非完全放任自流。73.48%的受访青年认为,“政府应大力鼓励平台企业发展,完善新就业形态的就业支持政策”。平台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扩大新就业容量,同时就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将会稳定、繁荣新职业发展下的就业市场,为青年劳动者提供更大、更有保障的就业选择空间。70.68%的受访青年认为应“加快制定各类新职业认定标准,促进各行业规范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及时补齐短板,要重视“新就业形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系统化劳动规则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资金、技术、技能培养等政策体系的配套,破除影响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相关障碍,为新就业形态厚植发展土壤、助其释放出更大的潜力与活力。
本文系2020年度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重大课题“当前新职业青年特征与社会心态调查”(项目批准号:20ZL011)的研究成果
上文略有删减
全文 | 《调查报告:当前青年群体对新就业形态的认知与期待》
执笔 | 人民智库研究员 张凡、张捷
原文责编 | 李懿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新职业层出不穷,当代青年群体对此怎么看?》发布于2021-7-1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