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那些高考“考得比较好的同学”后来都怎样了丨媒体札记

那些高考“考得比较好的同学”后来都怎样了丨媒体札记

“今年没有高考状元,但有两位‘考得比较好的同学’”。本周,各类花式“反向炒作”高考状元的梗火了。

6月23日,教育部发出通知,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尽管官方对此要求早已三令五申,但一些地方还是在违规的边缘“疯狂试探”。

江西“抚州在线”公众号公布了江西高考分数线,还特意点出了“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的成绩和学校。某中学喜报在完美避开炒作“高考升学率”禁令的同时,又耐人寻味地给出了连小学生都能算出的数学题:已知该校2021年应届872人参加高考,一本789人,本科859人,请问该校一本率和本科率分别是多少?

看到这些操作,不少网友都会回应一句“懂的都懂”。明明不让炒作高考状元,但还是有人刻意为之,这是社会心理、政策执行、人才评价体系和利益驱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京青年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一些地方或单位之所以会产生侥幸心理,用各类“变通式炒作”试探甚至触碰底线,是因为相应惩戒措施仍待明确。“截至目前,教育部门只是给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划出了‘红线’,但这条‘红线’是个粗线条,边界比较模糊,没有配套的触线惩戒措施做保障。”作者认为,有必要开出一份负面清单,明确禁止炒作或变相炒作的具体情形。

一边是监管层面的相对宽松,另一边则是“状元经济”和政绩指标驱动下的强大炒作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相关禁令的执行就难免走了样。近些年,高分考生被过度消费的新闻并不鲜见。在一些商家和培训机构眼中,高考状元如同自带光环的“人形广告板”,类似拍卖状元笔记、请状元直播代言等操作,都是在试图挖掘高分考生身上的“稀缺”价值,从而为商家带来利润。

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而言,各类“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炒作宣传,折射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政绩压力。光明网的一篇评论分析道:一般来说,各地的教育政绩考核中,高考状元、升学率都是最重要的指标或隐性指标。因此,“要真正从教育政绩评价指挥棒的角度,降低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炒作‘高考状元’上的可能。”

当然,如果只是将“高考状元”“高分考生”视为一种“话语禁忌”,那么类似“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的文字游戏就不会停止。最根本的,还是要打破单一的、功利化的唯分数论倾向。

正如上游新闻在评论中所说的:无论是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还是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其目的就是瓦解“唯分数论”的价值评价体系,缓解“只有高分才能改变人生”的思维定势。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全社会的教育焦虑,打破家长们比拼自家孩子谁补课补得多的怪圈”。

每年高考放榜时,围绕高考状元总会出现两种极端声音:一种是过度将高分考生夸大、神话,极尽炒作宣传之能事。另一种则是通过选择性“回顾”指出高考状元的“悲哀”——很多人此后籍籍无名,高考反而成为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这些声音都有些片面,并未尊重考生的自身价值和个体选择。

我身边一些高考“考得比较好的同学”,后来其实过得都不错。虽然未必都成为所谓的行业翘楚,但比起世俗的标准,我更开心地看到他们在新的平台上尝试、探索,勇敢拥抱新的人生阶段,看到他们内心的方向更加清晰、笃定。

正如“中新微评”所说:风物长宜放眼量,高考不能定义人生胜负。如何对待高考成绩的光环,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记得在哈佛《幸福课》公开课上,讲师曾以自己的经历举例:当收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当然感觉异常开心。但这样的心情只能持续并不长的时间,生活回归寻常之后,还是要进一步探索内心的追求、做好未来的规划,如此才能实现长远的幸福感、成就感和价值感。相反,如果执着于“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的光环,那么这样的头衔只能成为限制自己发展的枷锁。

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那些高考“考得比较好的同学”后来都怎样了丨媒体札记》发布于2021-6-28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