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朋友圈,眼见不一定为实

朋友圈,眼见不一定为实

文/严奇

近日,一男子刘某在微信朋友圈里把自己包装为一名成功的生意人,以做抵押车生意或者开店的名义先后诈骗50余人,骗得90余万元。(5月16日《今晚报》)

接到群众报警后,民警深入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刘某没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但在其同学、朋友的眼中却是个做大生意的人,总是摆出一副有钱人的样子。刘某自述,其利用微信朋友圈,把自己精心包装为成功的生意人,用以蒙蔽他人,再以做抵押车生意或者开店的名义找他人借钱。

用一类新方法诈骗身边1个人,可能是被害者大意疏忽所致。然而,用同一类方法连续诈骗身边50余人就不可低估了。与近些年的诈骗新闻不同,刘某并非团伙作案,属于“诈骗孤狼”。缺乏专业化培训,竟然能接连得手。由此反映出,朋友圈中的诈骗威胁不容小觑,朋友圈中的“伪大款”可能是“大骗子”。

走进社交网络时代,不少社交网络用户习惯于通过“朋友圈”认识世界,习惯于把朋友圈中的“秀图”当成“眼见为实”。朋友圈中出现一名“大款”“有钱人”,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自然容易麻痹大意、受人蛊惑。与其说,刘某借款诈骗用个人信用做凭证,不如说是用虚构的朋友圈价值做凭证。

可以预想,刘某的敛财手段并不是孤例。腾讯公布的数据,微信及WeChat月活跃用户达12.1亿,朋友圈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涉及工作宣传、商业联系等等。由此,一部分人巧借朋友圈晒房晒车,开始招摇撞骗。精致包装的朋友圈俨然成了不法分子身上的“羊皮”,使得诈骗门槛不断降低。

前段时间,短视频领域炫富风气受到各界批评,借新兴社交媒体“乔装打扮”的乱象值得关注。我们既要防范有人借炫富骗色,也要防范有人借炫富骗钱。并非所有的朋友圈用户都能保持清醒的认知态度,少数不熟悉互联网的中老年人易成为受骗对象。

着眼当前社交网络的复杂态势,应当开展全面的安全教育,引导互联网用户正确看待朋友圈海量的数据信息。将“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纳入中小学青少年教育及社区宣传活动当中,让使用社交网络的人远离不法分子的威胁。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朋友圈,眼见不一定为实》发布于2021-5-17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