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3月19日电 题:中国上下齐心践诺碳达峰碳中和
新华社记者刘菁、陈尚营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中国近段时间的热词。一部分人可能还需要借助搜索引擎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但从中国政府到民间,行动已可见。
中国东部安徽省蚌埠市是知名的铁路枢纽,每天经过蚌埠去往北京的高铁车次近30趟。距离蚌埠高铁站4公里,有一座远看并无特别的厂房,走近才发现,厂房的外墙和屋顶玻璃密布纹路。
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使用的都是发电玻璃。 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都是‘发电玻璃’。到今年3月1日,这个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运营已一周年,累计发电超过1100万千瓦时,收益约900万元。”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立纲说。
这是一座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厂房,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它的薄膜光伏总装机容量10兆瓦,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大幅降低工业能耗指标,满足企业目前生产用电40%需求,还使夏季厂房内工作环境温度下降4到6摄氏度。按项目运营时间25年测算,运营周期内,这一项目将累计节约燃煤约1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万吨。
蚌埠曾是有名的老工业城市,但当地已提前布局,把绿色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这样的“发电玻璃”不仅应用于企业厂房,还应用于蚌埠的体育中心、文化馆等公共建筑。随着玻璃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蚌埠还计划打造中国光电建筑示范城市。
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国家层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和清晰目标,让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着手规划碳减排时间表。
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聚乳酸材料餐具。 受访者供图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钢铁企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今年1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控股的马钢集团去年环保立项投资超30亿元,完成包括余热回收、光伏发电在内的11个技术节能类项目。
“2020年马钢的吨钢综合能耗,比2019年下降7.56千克标煤/吨。”马钢集团能源环保部部长罗武龙说。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已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中国的决心显而易见,信心则来自于中国在碳减排上已交出的优异答卷。
2020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
中国也正努力从衣食住行等最基础的改变做起。北京2022年冬奥会制定了力争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的目标,其中一项举措为使用生物可降解餐具。
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可降解餐具。 受访者供图
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冬奥会生物可降解餐具和相关支持服务的供应商。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这家企业打通了从玉米、秸秆等到乳酸、聚乳酸,再到可降解餐具、包装袋、农用地膜、服装等下游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这也反映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国践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坚实支撑。
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航拍图。 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2006年建成,目标是为人类开发核聚变能源提供重要的工程和物理实验基础。2019年,它在1亿摄氏度的温度下维持等离子体稳定运行20秒。以“人造太阳”为代表,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向前推进。
“中国正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超越’发达国家的机遇,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推广意义。”今年2月参加“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线上研讨会时,联合国前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这样说。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中国上下齐心践诺碳达峰碳中和》发布于2021-3-20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