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塑料大米"事件再度引发关注。10月19日,山东青岛市民刘女士在购买的大米中发现疑似塑料的颗粒物。一段从大米中分离出塑料颗粒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在一堆看似无异样的大米中分离出了数十颗白色颗粒物,由于颗粒物颜色和大小均和米粒相近,因此不仔细看难以分辨。
颗粒物经过点火燃烧后融化,是塑料颗粒无疑。大米生产商代表刘先生回应称,大米加工生产线均是全封闭操作,且塑料颗粒价格比大米高,他怀疑这可能是竞争对手或有其他意图者故意为之,目的是损害企业形象。
据刘先生表示,公司已经联系相关部门对此展开调查,目前当地综合执法部门已经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在刘女士购买大米的粮油店,当地部门也对同一批大米进行了抽查,并未发现异常。
又是一次"塑料大米"事件,不过这次网友们并不买账,塑料颗粒成本不比大米低,而视频中塑料的颜色和制成成色不低,如果真是大规模
也是因此,生产商代表刘先生"恶意商业竞争"的说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但目前来看,竞争对手这么干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一推论的逻辑在于,用塑料冒充大米缺乏利益动机,而作为恶意竞争的手段也很容易被化解,就好比这次"塑料大米"事件发酵,上热搜后甚至都不需要澄清,网友们就直呼不可能。
塑料大米事件每隔几年都有,2011年南京老人发现购买的大米中发现塑料颗粒;2015年升级版"棉花大米"引发舆论,随后媒体辟谣;2016年"塑料大米"谣言再起,这次网上流传的是一段塑料加工视频,造假全靠字幕,所谓的"塑料大米"加工过程其实就是普通的塑料造粒过程。
用塑料冒充大米这一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很容易辨认出来,泡在水里会浮起来,而大米会沉下去,被发现了是大概率事件,有心造假的商家不会想这么干。这样看,塑料从哪儿来的,问题恐怕还得从其他线索找起。
相比"塑料大米"搅乱大米市场的担忧,人们更应该担心的其实还是老问题。大米市场的乱象之前也有报道,如勾兑米和调和米等,这才是大米掺假的"打开方式"。
人们说的"调和油"指的是质量较好的油品,而"调和米"实则带有讽刺意味,通过勾兑和所谓的"调和",借助优质大米品种的名气,普通杂交稻米也可以卖个好价钱。大米市场乱象在几年前经过曝光后,市场管理趋于规范,灰色利益链的野蛮生长也被强势掐断。但是,监管依旧面临难题。
"调和米"实际上也是一种造假行为,但监管缺失却让企业钻了空子。由于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开放的粮食市场环境下,政府部门无权阻止水稻加工企业运输水稻,这给执法来带了困难,市面上勾兑米、调和米依旧存在。
这种情况让人不免想到了每年毛蟹旺季,在全国销售的阳澄湖大闸蟹数不胜数,但阳澄湖一年才能出多少毛蟹呢?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塑料成本比大米高!”市民从大米中分离出塑料,生产商叫苦不迭》发布于2020-10-25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