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花木兰》我去看了。
为了给神仙姐姐刘亦菲打榜,大中午专门跑去看的,但是说实话,能坚持看完也是冲着刘亦菲的神颜。
不是说演员的表现不行,其实刘亦菲的演技挺在线,表现也可圈可点,比以前进步不少。
尴尬在于美国人讲中国故事的逻辑。
估计你们也不太会专门去看,我就剧透一点吧,反正上映前已经有高清版流出,前几天网上就能下载了。
通过《花木兰》这部电影,我们也能稍微明白一点,中国的文化输出为什么总是失败,以及该怎么挽救一下。
第一个尴尬的地方是家族。
电影里到处都是类似的痕迹,什么为了家族荣誉而战、什么你的工作是给家族带来荣誉等等。
给人感觉国家永远是不重要的,家族荣耀和前途才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
嗯,这个逻辑很欧美。
数千年来,中国人讲究的都是家国天下,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忠君报国,只要踏出家门走入社会,国永远排在家的前面。
你能想象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时候,嘴里念叨“为了霍家的荣耀”嘛,肯定不是,霍去病风餐露宿北伐匈奴,目的是保卫大汉江山,争的是大汉荣耀。
只有国家登上世界之巅,家才能跟着沾光。
这才是中国人的逻辑。
中国军人要是敢说为了家族而战,首先皇帝就不答应,不送一碗鹤顶红是皇恩浩荡,而且还被周围同僚看不起,觉得这个人小气没出息。
而欧美传统就不一样了。
漫长的农业社会,欧洲一直是裂土分封的封建制度,国王给诸候分一块土地,土地上的一切都是诸侯的,作为回报,诸候要承担上贡和服兵役的义务,类似于中国商周时期的诸候封国。
直到大航海以后,国王才联合新崛起的市民阶层,把诸侯的权力收回来,这才有了强盛的欧洲列国。
不过欧洲的基因就不是大一统国家,资本主义起来以后,资本家取代了诸侯的地位,成为欧美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有把资本家和产业拼凑起来,一个国家才算完整,要是没有资本家的资金和产业,这个国家就算散架了。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家在国的前面没问题。
可能欧美人觉得《花木兰》没问题,本来就应该如此嘛,但中国人水土不服。
第二个尴尬的地方是气。
电影里的花木兰是一个有种族天赋的少女,体内藏着海量没有觉醒的气,花木兰必须以女性身份示人,才能激发出体内的气,完成打怪升级的逆袭之路。
看完这个设定,没看过电影的也明白,这个花木兰和钢铁侠、蜘蛛侠等美国大片角色没什么不同。
他们天赋异禀,生来和普通人不一样,注定是要成大事的,唯一需要的只是一个机缘而已。
可中国的花木兰不是这样的。
我们在课本里学过的花木兰,完全是一个普通少女啊,她没有过人的容貌,没有天赋禀异的体力,更没有超绝的智商。
她不过是为了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而已。但就是这个普通少女“万里赴戎机”,通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血火磨练,成长为军中的英雄。
就连天子都对花木兰赏识不已,想让花木兰留在朝廷做官。
花木兰不是天赋型选手的闪亮登场,而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上演了一场屌丝逆袭的史诗。
这种普通人的励志故事,难道不比有种族天赋的精英视角,更加激动人心?
所以我说,中国故事让美国人讲残了。
因为他们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血统,而我们更有平民视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
电影最尴尬的地方是皇帝单挑。
柔然可汗攻入都城了,约李连杰演的皇帝决一死战,皇帝想都没想就带着几个人去了,说是要亲手把敌人斩于刀下。
然后......皇帝被绑在楼顶,等着花木兰来救。
这个简直无力吐槽,拜托,堂堂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国皇帝,放着军队和官员百姓不用,自己出门单挑,是不是脑子瓦特了?
放眼中国历史,皇帝亲自上战场的都很少,更不用说和敌人首领单挑了。项羽想和刘邦单挑定江山,结果被嘲讽了两千年。
中国人讲究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讲究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们胜利的方式是调集资源下大棋,让敌人走投无路举手投降。
出门单挑是欧洲土城主的做派。
毕竟地盘不大,死了别人也抢不走,尽可以表现所谓的骑士精神。
《花木兰》把欧洲城主的行为艺术,套在统治数千万人口的中国皇帝身上,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可能有人会说,花木兰原本就是迪士尼系列的片子,你前面说的完全是抬杠嘛。
但是我们要知道,花木兰是中国故事。
我们没有做好花木兰的IP,反而被迪士尼拿走了,你拿走就拿走吧,做好也能提升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
可我们现在看到了,花木兰的IP被迪士尼拿走了,却没有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根本没有走出国门。
这不是一部电影的事情,而是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体系中,如何突围的问题。
二、
《花木兰》的种种尴尬之处,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在于中国和欧美完全不是一个文化体系。
2020年的世界疫情,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疫情在中国爆发以后,政府一声令下在家隔离,出门必须戴口罩,全国人民很自觉的遵守规定,说不出门就不出门,说戴口罩就戴口罩。
虽然偶尔冒出几个刺头,很快就被按下去了。
全国人民坚持几个月,基本把疫情控制住,开开心心的复工生产了,以后几个月有些地方反复爆发,但是按照老规矩办事,也没有扩大范围。
现在大半年过去,中国是全世界应对疫情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
再看欧美。
政府号召居家隔离和出门戴口罩,结果人家根本不听,咣当咣当跑到街上游行,说什么要争取自由和人权。
对于欧美国家的人来说,政府强制性命令就是侵犯人权,哪怕在街上瞎溜达感染病毒死了,那也是个人的自由,别人管不着。
我们看新闻,觉得这不是一帮神经病嘛,整个国家都感染了,个人再自由又怎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可是他们不管,国家好坏关我屁事,个人权力才最重要。
前几天和一朋友聊天,得出一个共识,中国和欧美完全处于两个世界,底层操作系统就不一样,进而让国家和人民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2020年的魔幻之旅,其实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先例。
向前推500年。
那时候的大明是世界强国之一,如果考虑到荷兰和西班牙都是小国,做的也是欺负老弱病残的勾当,我们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
但强盛的大明王朝,并没有仗着强大欺负周围小国,更不会派兵占领东南亚和朝鲜的领土,反而列了几十个不征之国,尽可能和平相处。
郑和的船队够强大吧,下西洋之后200年都没有等量级的船队,可郑和在海外航行7次,从来没有主动欺负过谁,除非有人挑衅,郑和才不得已发起自卫反击战。
而欧洲的麦哲伦、哥伦布之类的冒险家,不论船队到什么地方,只要发现能打过土著,就要插一根旗杆,跟狗尿苔似的,宣布这里是他们国家的地盘。
他们管这叫殖民地。
你能说这是偶然?
向前推1000年。
中国很早消灭了封建制度,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朝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明朝吴承恩借孙悟空之口,说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话。
我们从来不相信血统的传承,更不在乎种族天赋的力量,我们要的是平凡的普通人,也能通过努力奋斗成就事业的逆袭战歌。
那时候欧洲遍地都是贵族,他们有封地有军队,往往可以世袭几百年,而且贵族之间相互联姻,实现利益和地位互相捆绑。
欧洲普通人几乎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除非混到贵族身边做仆人什么的,几代人下来才能积累点资源,给后代发展打下根基。
所以他们更讲究贵族身份,以及血统传承。
要是没有厉害的祖宗,普通人的一辈子也就定型了,还奋斗什么劲呢。
向前推2500多年。
中国的诸子百家创造各种学术,孔子说要入世要学习,老子说世界有阴阳,韩非子说治国要用技巧,孙子说打仗也有办法等等。
《易经》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们共同编织了一个世俗世界的轮廓,告诉中国人生活要靠自己,此后的哲人贤者,不过是在这个轮廓内修修补补,直到今天。
而那个时候的欧洲有《圣经》,创世纪篇里讲了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还有一个民族是如何被上帝选中的。
再后来,他们有了信奉上帝的基督教。
欧洲人要向上帝忏悔、祈求上帝保佑......好像没有上帝,他们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一样。
中国人拜神仙也挺起劲,土地要拜、观音要拜、太上老君也要求一下,总之有枣没枣打两杆再说。
但是真要说信谁的话,其实也不见得,因为中国人信的神仙其实是自己。
所以说,中国和欧美完全是两套体系,从根子上就不一样。
虽然说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吃饭的目的都是吃饱,但是吃汉堡或者红烧肉,还是有区别的嘛。
2020年的疫情表现不同,《花木兰》的审美口味尴尬,其实都是文化体系冲突激起的小水花。
三、
那中国和欧美的文化,到底能不能互相兼容一下呢?
以前也有人这么想过。
早年间中国和欧美国家差距悬殊,导致中国人拼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什么劣根性之类的玩意都出来了。
其实要说劣根性,哪个国家没有呢,老外来中国闯红灯也挺起劲的,怎么就不说劣根性?
不过穷弱是万恶之源,既然中国是一个穷弱之国,也就没有什么话语权,只能躺平任由外国摆布。
在中国没有话语权的年代,做过最大的努力是求欧美国家认同。
不是说中国人有劣根性嘛,那就向欧美国家学习,一举一动都模仿欧美国家,不管好的坏的都学过来了。
那时候的政治正确是民主自由和一人一票,谁要是敢反对这个,差不多要没朋友了,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你要是不认同欧美的政治制度,就是个落后的愚民。
如果敢说民主集中制的好话,你猜会怎么着?
军事爱好者言必称巴顿,要么就是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中国军事家是一钱不值的,不过是群土炮而已。
至于传统文化,那是什么玩意?
我们以前总说,国力穷弱的时候,中国人崇洋媚外,但是反过来看,崇洋媚外的另一个意思是求认同。
意思就是,我都和你一样了,你总不会看不起我了吧,我们应该可以做一家人了吧。
在这股风潮吹荡下,中国明星纷纷闯荡好莱坞。
从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到巩俐、章子怡、李冰冰,纷纷放下中国如日中天的事业,跑到好莱坞打酱油。
但是闯荡的人多,成功的极少,能留下优秀作品的更没有几个。
因为美国人根本不认可他们,请他们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固定刻板的,即便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揣摩角色,美国人也不认可,说他们分析的不对。
这样一来就只能露一张中国脸,还谈什么作品。
随着闯荡好莱坞没希望成功,中国明星们都回国发展,结果因为在好莱坞混了一圈,反而身价倍增,也挺魔幻的。
这还是中国明星希望得到好莱坞认同嘛。
几十年来,中国各界都在求欧美国家认同,但是效果怎么样,人家认同接纳了吗?
没有吧。
欧美印象里的中国,依然是落后愚昧的旧中国,张口闭口就是你们的制度如何如何,法律如何如何......影视剧里万年不变的傅满洲,才是欧美人民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人民多年求认同的努力,其实并没起到什么效果。
回到《花木兰》。
迪士尼拿到花木兰的IP以后,明知道这是来自中国的故事,但是那又如何,他们根本不在乎真实的中国故事是什么样。
他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中国的故事和人物整体搬过来,然后用自己的逻辑改的面目全非。
至于中国故事里的精神世界,对他们来说,重要吗?
再细说一点,他们真的愿意去理解吗?
就算他们愿意研究中国故事,由于不同文化体系的跨界隔阂,他们又能理解多少?
做出来的东西,还是驴唇不对马嘴。
当然,迪士尼的目标是赚钱。
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欧美文化体系,再不济也是受其熏陶过的,他们按照欧美文化的逻辑改编剧情,可以做到传播最大化。
但我们关心的不是这个。
而是中国故事在欧美文化体系里,根本不可能出圈,也不可能让世界人民真正理解中国文化。
四、
既然得不到欧美的认可,那么想讲好中国故事,只能我们自己动手。
问题是,中国也不会讲故事啊。
原因在哪里?
因为经过100多年的挨打岁月,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狠心把数千年传统全都抛弃了。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轻装上阵,重建起一套国家制度,快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但是代价就是,中国文化成为散乱的、不成体系的碎片。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就算有些人想讲好故事,恐怕也不知道故事里到底说了些什么,那种精神韵味该如何去表达。
虽然现在爽文爽剧和玛丽苏太多了,可真要搞出好东西来,观众还是可以辨别的。
比如去年的《长安十二时辰》,没有任何爽感,照样口碑炸裂。
比如前几年廖凡演的《师傅》,刚出来的时候扑街了,豆瓣评分低的要死,结果这几年的口碑越来越好,大有封神的趋势。
说明观众的眼睛不瞎,能分得清好坏。
唯一的要求是,做内容的能端出好东西来。
可要是没有一个文化体系的长久熏陶,怎么可能做出好内容,怎么可能出海和欧美文化争锋。
所以我觉得,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重新整理国故,把散乱的中国文化体系拼凑起来,然后和现代工业结合在一起推陈出新。
这件事做好了,讲出来的故事才有人信。
唯有真实的才最动人。
要是做内容的都不知道做什么,那就成了月薪3000的编剧,幻想月薪50万的土豪生活,写出来的剧本和拍出来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塑料感,观众看的也很出戏。
原因无他,编剧根本没有土豪的生活,怎么可能讲好土豪的故事。
五、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完成工业化,所以数十年重理轻文,专注于培养工业化需要的理科人才。
经过70年发展,中国工业化已经初具规模,可以说,理科人才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以后的任务是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可70年来,文艺界做了什么?
几乎没出什么成绩。
偶尔有几个文化人成名,还是靠挖中国黑历史向欧美求来的,指望这些人完成历史使命,想都不要想。
未来的中国崛起之路,年轻的文科生要加油啊。
整理中国文化,以中国的逻辑讲好中国故事,出海和欧美文化争锋。
还要把我们的花木兰赢回来。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看完《花木兰》,我觉得中国故事不能给美国拍了》发布于2020-9-13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