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问数学老师:老师,我们以后除了去菜市场买菜之外根本用不到数学,为什么还要学数学?
数学老师回答说:数学对于你们买菜能有多大用,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学好数学可以决定你们将来是在哪个菜市场买菜、可以买什么菜。
对于数学的用处已经不是第一次产生争议了。
著名的作家韩寒先生就曾经在自己发表的文章中说:数学学到初二已经够用了。
这样的话一出,遭来了无数非议,当然,韩寒先生遭受非议无数,对于如何处理非议也相当有经验。
所以后来韩寒先生也进行了“道歉”,他后来回应道:
我以前在报纸上发知表过一篇文章,说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引起了很多数学爱好者的愤怒,有写信的有打电话的,有直接写文章说我这个观点是很道偏激的。
现在事情过去了这么长时间,经回过了我一段时间的社会经历,我重新安静下来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我不得不向他们道歉。
当初因为匆忙下笔也没有怎么考虑,导致这句话的确和我现在认识到答的真实情况有偏差。我错了!因为,数学其实学到初一就够了。
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是韩寒先生依旧觉得数学学到初中也就够了,再学恐怕就真的没有什么用。
韩寒先生是作家,理所当然的认为文科有用,而作为理科的数学不用学太多也不会影响什么。
这是站在他的认为的事情,但这到底适不适应普通人呢?
实际上,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是不是人人都有韩寒的天赋和际遇?在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的情况下,光靠写作文写得好就能过好自己这一生,能够当作家赚稿费?
我想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考大学依旧是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么有朋友可能会说,我们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数学,这是否证明除了考试外,数学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就没用了呢?
其实不然,学习数学主要是能让我们得到两个层面的东西。
第一个层面是这个学科非常具体的内容,比如数学公式、解题技巧。
这类东西通常可以被写在教科书上,也容易用语言描述出来,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知识”。
第二个层面是在学习这个学科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影响或者顺带学到的一些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或者其他一些微妙而隐晦的东西。
这类东西一般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甚至很多人在掌握这些知识、习惯之后,自己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学会了”它们, 这类知识,我们一般可以称之为“隐性知识”。
那么这两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比如,在科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一句“万物源于水”被认为是早期科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我们知道万物源于水这句话实际上在科学上并不正确。
那为什么他的话还会流传至今呢?
原因在于,虽然这句话在显性知识层面上不正确,然而这句话背后却隐含着这样一种思维逻辑:即人类第一次对世界的规律的问题做了从自然自身寻找答案的尝试,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托付于超自然力的原因,这一点正是科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而这个隐性知识实际上对当时认可这句话的人们起的作用远比其显性知识来得作用要大。
虽然这句话本身是错的,确使接受这句话的人在以后的问题中会更倾向于使用非神秘主义的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科学也由此逐渐在人类文明中诞生。
由此可见,显性知识的运用往往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而隐性知识虽然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但其作用和影响却可以作用于人的一生、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回到我们本身的问题,数学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显性知识可能对于大多数不从事理工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直接作用。
这就正如韩寒先生曾经说的那样,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数学估计到初中就已经够用了。
然而在之后我们多年来学习的数学,实际上塑造了我们一种理性的、条理的、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解决自己一生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时,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慎密的思考、分类的思想、排序的思想等。
很多东西其实都带有学习数学这个过程产生的影响,只是由于其作用方式非常隐晦,也不容易被追溯其源头,我们平时不容易注意到罢了。
因此对于平时工作不使用数学的人来说,真正学到,有益的的是那些隐性而非显性知识,而正是这些隐形知识将极大地影响我们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关键的抉择。
所以你要问数学中的显性知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有多大作用,的确没有什么作用,但数学里面的隐性知识却是随着我们的学习而植入思考中的,这里面的作用就非常大。
所以我们经常说,海量的刷题对于孩子的成绩到底会起到多少作用呢?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成绩的提升并不是特别显著。
真正学好数学的,是那些懂得数学思维的,这种思维也就是我们说的隐性知识。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韩寒说: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真的够了?》发布于2020-4-15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