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作为麦当劳中国最大股东,中信股份计划转让麦当劳中国22%股份,转让底价为21.71亿元人民币。
2017年,中信系曾收购麦当劳中国股份,此次中信方面表示:"纯属商业决定",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洋快餐品牌曾经历过疯狂的市场扩张阶段,近两年在崛起的中式快餐越来越多的同质化产品竞争压力下,洋快餐"卖不动"的讨论不绝于耳。
01 水土不服的麦当劳
在全球其他国家,麦当劳有超过80%的餐厅是由被特许人经营的,但在中国,麦当劳的特许经营之路却并没有快马加鞭。
2014年,麦当劳才宣布将特许经营作为公司在华扩张的主要模式。麦当劳的特许经营门店仅占15%。在中国,麦当劳有3200多家分店,数量不及肯德基5000多家门店。
据麦当劳年报数据显示,全球特许经营店2015年利润为72.8亿美元,几乎是直营店(25.1亿美元)的3倍。麦当劳的收入中,特许经营加盟店这一部分收入的90%来自房租。
很多人认为,让麦当劳赚大钱的其实是房地产,其商业模式是:麦当劳和原来的土地拥有者签署20年到30年的长期租约,甚至是自己买断整个土地来建造房屋,然后转租给它的加盟商,收取一个房租的钱,与此同时获取房地产升值的利润。
2015年,麦当劳以千万美元请来了以前离职的元老,伊斯特布鲁克推行了"两板斧":数字化变革,比如用手机点单、店内数字化点单;开展特许经营,在此政策下,麦当劳中国已成"金拱门"。但到了2019年三季度,麦当劳营收同比增长仅为1%,净利润则下滑了2%,均不及预期。
在这期间,史蒂夫·伊斯特布鲁克忙着谈恋爱去了,最终后来也被解雇。
多年来,一次次食品安全问题,让"洋快餐"的光环逐渐褪去,远到肯德基的苏丹红,近到欧洲多国被"毒鸡蛋"肆虐,洋快餐正在逐渐丧失他们的忠实用户,虽然中式快餐也有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全国餐饮门店增至602万个,中式餐厅合计数量超过8成,都以中式正餐和中式快餐为主。西式餐厅数量不到2成,以面包甜点居多,以麦当劳(金拱门)为首的西式快餐被中餐挤兑得无奈自保。
02 本土化的肯德基
如今在全球,肯德基有10000多家餐厅,而麦当劳餐厅有30000多家,是前者的两倍多,
但在中国则正好相反。
既然都是洋快餐的翘楚,为何差别就那么大呢?
这就是肯德基的成功之处:本土化。
1993年起,肯德基就已在中等偏小规模,但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二三线城市开始了加盟业务的尝试,2000年8月,第一家"不从零开始"的肯德基特许加盟店正式在常州溧阳市授权转交。
此后,随着业务的拓展,特许经营门店数量不断增长,截止目前肯德基在全国的1000多个城市内拥有5000余家门店。
麦当劳的黄金准则是:"顾客至上,顾客永远第一",提供服务的最高标准是:质量(Quality)、服务(Service)、清洁(Cleanliness)和价值(Value),这是最能体现麦当劳特色的重要原则。
在餐食上麦当劳采取全球通用配置,标准餐单,统一配送,真正做到了餐饮的工业化。
当然,标准化带来的负面作用是麦当劳的加盟商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去适应中国本地客人的餐饮习惯。
而肯德基却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实施本土化策略,放弃了在美国的部分餐单,而是参考中国餐食研究出一套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餐单,在中国上演了一场"洋餐环境,中餐味道"的混搭模式大戏,很显然在中国十分成功。
大家都熟悉的"老北京鸡肉卷",至今差不多有十来年了,但很多人甚至把它奉为进肯德基的唯一理由,说它是第一款肯德基成功本土化的产品也不为过。
除此之外,还有早在2002年就推出的"寒稻香蘑饭",这让肯德基成为了进入中国内地的西式快餐中第一个推出米饭的品牌。
所以有人说,麦当劳是世界的,肯德基是中国的。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中国第一洋快餐没落!21亿卖身的麦当劳,被中餐挤兑得无奈自保》发布于2020-1-10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